缩略图

聚焦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拔节

作者

杜楠

常州市博爱小学 213000

“认识11-20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和顺序。通过摆小棒,使学生感知10个一是1个十,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一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以此发现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只要方式。

片段一:让学生经历自主创造的过程,产生计数单位“十”的需求

师:老师这里有一堆杂乱的小棒,我想请你用一个好办法让大家一眼看出是多少根。接下来要同桌合作进行活动。

生1:一根一根的摆,摆了13根。

生2:先摆出10根放在一边,再摆出剩下的3根,一共是13根。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是13根呢?

生:第2种,因为好数。

师:有三种类似的摆法也是和2号作品一样的。

生1:先摆出10根,用毛线围一圈,再摆剩下的3根。

生2:先摆出10根放在一边,再摆剩下的3根。

生3:先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再摆剩下的3根。

师:这三种摆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满10根了放在一起。

师:是的,为了让我们能一眼看出有13根小棒。满了10根,就会用圈在一起或堆在一起或捆在一起来表示10根。在我们数学上经常满了10根就把它捆在一起。这样就能一眼看出师13根了。

师::看来呀,不管是手指还是小石子,都数出了10。但是数太多了,当满10了就会用大石子来表示。就像刚才的小棒,当满10了我们就捆成一捆,再接着摆出了3根就是13。

师:回顾刚刚的过程,我们把这10根小棒拆开来再来看一看。像这里的10根,我们是一个一个数的,你们能数一数吗?

生:1 2 3 4 5 6 7 8 9 10

师:几个一呢?

生:10个一

师:对,这就是10个一。当满10根了,我们就捆成一捆。这里一捆有几根?

生:10根

师:几个十呢?

生:1个十

师:哦!不管是10个一还是1个十,都是几啊?

生:10

师:是的,10个一就是1个十。看来摆对十是很重要的,像这样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小朋友们,这个时候你能摆对13了吗?来,再摆一摆把。已经摆好的坐正,还没摆好的加油。

师:老师也来摆一摆。我来摆,你们来数。

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师:像这样先摆1捆再摆3根,就摆出了13

【思考】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在第一个环节中给学生一堆杂乱的小棒,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孩子是一个一个摆的,还有的孩子已经开始会满了10根堆在一起。并通过两份不同作业的比较让孩子自己感受哪一种更能一眼看出是13根,在比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满10就放一边再摆剩下的几根是非常方便我们一眼看出的。在此之后展示三份类似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到其实表示10根的方法并不唯一,但是在数学上,经常是满了10根捆成一捆。其次通过动手操作,还给学生原始的生长环境。引出古人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最后回顾捆成一捆的过程,从散着的小棒是一个一个数的到捆成一捆的小棒是十个一捆的,摆的方法不一样但都是十根,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而在认识13这一环节中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散开摆和10根堆在一起的摆法,凸显出一眼看出的便捷。第二个层次是拓开10根堆一起,发现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捆堆圈等,让孩子体会10的需求以及体现在数数过程中10个一数的价值。从需求和价值中让孩子有数学思维拔节的声音。

片段二:在数一数,捆一捆中不断深刻两个计数单位

师:那么杜老师还有一个数,来看看是多少呢?

生:10 11 12 13 14 15

师:你能说说我是怎么摆的?

生:先摆1捆再摆5根

师:先摆1个十,再摆5个一就是15

师:那你能像摆15一样摆一摆17根吗?

生①:【投影】黄小棒摆

生②:用板书贴,边摆边数

师:你们同意他的摆法吗?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是这样摆的。掌声送给上来摆的小朋友。是呀,1个十【和7个一就是17

师:小朋友们,我们摆了13 15 17,先摆的什么,再摆了什么呢?

生:先摆了1捆

师:哦1个十。再摆几根

师:几个一。所以,先摆1个十,再摆几个一,我们就能一眼看出是十几。

师:现在我有19根小棒,再添1根是多少呢?

生:20

师:想想看,那这边....?

生:又能捆成一捆了。

师:为什么可以捆?

生:因为满了10根了

师:是的,当满十根了我们就又能捆成一捆了。这样摆又能一眼看出是?

生:20

师:20里有?

生:2个十

【思考】先让学生观察老师是怎么摆15的,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不断强化捆成一捆的重要性。通过说出老师的摆法和自己去摆不断让学生熟悉“一”和“十”两个计数单位以及满十进一。接着引出19后面再添1根是20。又满10根就又可以捆成一捆。

片段三:在实际情境中获得更多直观的感受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已经和数成为了好朋友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数的王国寻宝藏把。但是想找到宝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们得先来闯关

1.活动一:数一数

师:其实我们在直尺上也见过很多数,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观察一下刚才我们数的数,越往右边越?

生:大

师:对呀,数学就有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到10在哪里吗?

生:在9和11的中间

师:是的。那比10大的数在哪儿?比10小的呢?

生:比10小的在10的前面;比10大的在10的后面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10。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发现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再往后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从10开始,又开始了0123456789。又满十了,变成了20。

师:再往后呢?会怎样?

生:又开始了0123456789

师:是不是这样啊!对呀,我们的数就是这样,有着他的顺序和满十的规律。

2.活动二:估一估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已经闯过了数数这一关,其实我们的数还可以估一估。估,就是看大约有多少个。看这里的草莓和香蕉大约有多少个呢?

生1:比10多

师:那雨伞呢

生2:更多

师:哦,这是你的感受。那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就需要数一数。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一眼看出有多少呢?

师:小朋友们。哪一副作品能一眼看出是多少呢?为什么呢?

生:第二幅。因为他满10个就圈一圈,这样只要再数一数旁边的几个就可以了。

师:是呀,当满10了我们就可以圈一圈,再数一数旁边有几个就是十几。现在请你改正一下你的作业纸把。

3.活动三:说一说生活中的书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数宝宝不仅存在于数字王国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呢。来瞧,这是?

生:这座桥限高5米

师:这个呢?

生:常州市今天最高24度,最低11度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红绿灯。你能看懂他的意思吗?接下来的数字会怎么走呢?

生:红灯还有18秒,数字会越来越少

师:那我们跟着红绿灯一起从18开始倒数

生:18  17  16  15

师:接下来会怎么样?(变绿)对,红灯停绿灯行,大家都是安全小卫士。

师:随着红绿灯的倒数,我们的课也接近了尾声。恭喜小朋友们顺利通关获得宝藏11到20这些数。来,掌声送给你自己。其实,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数。它们又是由哪些数字宝宝组成的呢?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再来揭秘。那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思考】在练习题中,首先通过直尺数数,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渗透十进制的概念,让孩子们初步感受0到9这10个数字组成了万数。其次,设计了先估算再数一数的环节。因为估算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感受估算而这一次课上也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估”。再通过作业的比较不断地让学生明确“十”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最后,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到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设计红绿灯的倒数不仅是课堂渐渐的进入了尾声,也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安全教育。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相当于在这里默默的埋下了一颗种子,期待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有更多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