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策略

作者

李佳蔚

重庆市南川道南中学校,重庆 408400

摘要:华夏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有特色,其中舞蹈文化便是民族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部分。在历史变迁与文化积累中,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舞蹈形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开展民族舞蹈教学中,强化文化内涵挖掘,传承文化精髓,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及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论述民族舞蹈教学文化内涵挖掘和传承的意义,进而提出文化体验教学、动态动作分析、情景再现等教学策略,以期为更多舞蹈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挖掘;内涵探讨;传承策略

舞蹈作为文化艺术形式,饱含个性的文化特点。各民族舞蹈,无不体现着各自的思想感情与灵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展民族舞蹈教学,既要有专业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主动将民族舞蹈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致力打造形与意结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民族舞蹈的魅力和文化韵味,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民族舞蹈教学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

(一)文化基因的活态延续

民族舞蹈包含不同文化基因,如傣族的孔雀舞,充分体现对自然的敬畏,蒙古族舞蹈则体现对草原生命的赞美,这些都是民族的核心基因。进行文化分析,可以对其所蕴含的宗教礼仪、风俗民情等文化要素进行系统性挖掘,让学生通过动态身体语言,更好传承和了解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民族认同的情感塑造

舞蹈是一种集体的文化行为,对情绪凝聚有着很直接的影响。比如蒙古族的筷子舞教学,结合团队合作和对其文化背景的解释,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游牧民族的凝聚力,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其文化归属感和国家荣誉感得到显著强化。

二、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策略的探讨

(一)沉浸式文化体验教学,构建多维感知场域

文化深描,提倡通过对人文现象的精细还原,来深入了解其文化的本质。而沉浸式文化体验教学,通过构建多维感知环境,突破老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单一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以教学傣族孔雀舞为例,传统教学过度注重“三道弯”的形态表演,也要求学生掌握“孔雀手型”的技能,却忽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开展沉浸式教学,教师将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西双版纳雨林,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傣族的竹屋和蜿蜒曲折的澜沧江两岸,周围是碧绿的凤凰竹和怒放的缅甸桂花树。学生在模仿傣族人送水节庆祝活动中,与象脚鼓、锣等民族音乐一起学习舞蹈。在教学“孔雀戏水”相关的动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条件与傣族非遗人员视频连线,讲解傣族传统中孔雀是祥瑞符号的来源,还有舞蹈动作怎样模仿孔雀采食、饮水、开屏等自然形体。还可以利用虚拟投影,让学生有种水里跳舞的真实感觉。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学习,学生不仅掌握各种简单的舞步,还能体会到傣族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喜爱,从而更好理解和认同民族文化的特色。

(二)动态谱系化动作分析,解析文化符号的密码

建构主义符号学提出,每个舞蹈动作都是文化符号的象征,每个舞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基于动态谱系化解析,通过构建文化原型、行为词汇、身体表现的内在联系,实现将抽象文化到具体教育内容的转化。通过运动捕捉、生物力学分析等手段,分析人体运动的受力模式,探讨不同动作的空间轨迹和时间韵律等生理特性,最后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结果,探索舞蹈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还可以通过构建运动谱系库,针对不同领域以及流派的相似舞步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多元化和一致性。

以蒙古族筷子舞蹈学习为例,发现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筷子的节拍和身体配合方面,而忽略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开展动力学频谱分析教学时,教师将国家非遗传承人的表演通过3D运动捕获技术采集,形成两百多个主要运动环节的动力学数据库。借助生物力学综合分析发现,筷子击打肩部、腰部、腿部等部位的运动规律,实质与当地民族骑马时的生存姿势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手臂摆动的机械规律又是模拟马匹奔跑时的动力表现。在文化分析部分中,教师以蒙古族传统历史为依据,解释这种舞蹈是怎样起源于庆祝丰收和祭祀天地。同时通过鄂尔多斯和呼伦贝尔两个区域的筷子舞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击筷力度、旋转幅度等方面了解各草原民族的特征。在舞蹈动作编排方面,学生利用分析出来的这些文化标志,进行创造性结合,可以将现代舞的要素和传统筷舞融合,创造出反映蒙古族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新艺术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对舞蹈中文化象征的使用正确率,更加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三)情境化舞台再现,重构文化叙事空间

叙述空间教学,主要通过情节建构,结合人物塑造和情景设置,以此达到对舞蹈文化的深度交流。情境化的舞台重现教学是以民间歌舞作为叙事介质,将歌舞与文化故事和历史事件有机融合,借助制作服装道具,再到场景设计和音乐编排,重新构建民族文化的叙述空间。在教学中采取主题式教学,让学生从文化调研到剧本创作最后到舞台表演,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达到文化的创新性转换。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既锻炼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能力,又强化他们在文化研究、团队合作与创造方面的能力。

以彝族火把节舞蹈学习为例,传统教学多限于传授基础动作,如打歌。情境化舞台再现,深度挖掘火把节的文化内涵,进而开展教学实践。首先,教师将学生分组,包括文化融合、创作脚本、编排舞蹈等多个团队,通过文献查询和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了解火把节的传说,明确节日的仪式流程,从而明确其文化的实质内涵。学生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创作话剧“火之魂”等。演出过程中,学生将彝族传说中的“阿诗玛”融合,再结合火把节的驱虫、祈祷等内容,并以歌舞形式进行叙述。团队利用全息投影再现彝族村落的建筑风格,戏服部分以传统的绣花技法进行表演,而音乐部分使用彝族的海菜唱腔和现代化的电声音响效果。在排演中,学生不仅学会彝族歌舞的基础舞步,而且还从祭祀、舞者、村民等不同的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到民族凝聚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此培养学生艺术创作以及团体合作精神。

(四)跨媒介创新传播,拓展文化传承维度

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直播和元宇宙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为更好保护和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开辟新途径。运用数码科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建立线上+线下结合教学传承方式。借助视觉、互动、游戏化等方式,充分展现民间舞蹈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文化传承当中,以此拓展民族舞蹈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以学习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舞蹈为例,通过成立“阿依古丽”的虚拟数字人物,担任宣传当地文化的使者。学生以运动捕获方式为“阿依古丽”赋予表演动作,并与人工智能声音合成技术融合,实现数字人以维吾尔语为媒介,对民族音乐特色与舞蹈的历史渊源的详细讲解。还可以在抖音和TikTok等平台,录制一系列短视频,主要包括“阿依古丽”舞蹈教学,还涉及十二木卡姆相关文化问答等。由于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与内涵,该系列短视频在网络快速走红,单个视频点击量达到百万,并获得相当数量的年轻受众。另外,课程亦设有元宇宙舞蹈研习班,让学生通过虚拟世界,与世界各地使用者共同进行学习与沟通。

结语

民族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其不断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并在历史的发展中挣扎求存。基于此,民族舞蹈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使学生应该更好传承和学习传统民族舞蹈精髓。创新文化内涵挖掘路径,将这颗灿烂的明珠更好传承下去,让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未来民族舞蹈教学中,教育者必须强化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建立智能教育体系;还要加强与民族地区和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作教学模式,才能使民族舞蹈在新时代获得新生,从而更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高丝丝.民族舞蹈在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尚舞,2025,(01):129-131.

[2]刘春娟."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 戏剧之家 08(2019):155-156.

[3]张靓靓.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析[J].尚舞,2024,(0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