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梯安装与检测技术要点分析

作者

张志全

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

摘要:为确保建筑物运营期间电梯的安全性能,保护广大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电梯的安装流程中必须清晰界定安装技术的关键环节,并严格执行检验检测流程,以便有效识别和消除电梯安装中的质量隐患,从而确保电梯的安装满足行业标准。本文根据电梯安装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结合常见的电梯检测技术,对电梯的安装要点及检验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优化电梯安装与检验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规范电梯的安装施工步骤。

关键词:电梯安装;检验技术;安装施工;安装质量

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电梯作为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提升日常生活便利性。在电梯安装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安装质量,确保电梯安全性能及后续运行稳定性。但实际安装作业中,安全与质量问题仍较为突出,对电梯安全使用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强化电梯安装检验技术管理并明确安装与检验关键要点具有现实必要性。

1 电梯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1.1 井道安装问题​

电梯井道设计与施工在安装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电梯层门需具备外部开启的便利性,且必须设置紧急开锁区域,以保障运行安全。但部分施工单位在层门设计中侧重外观效果,造成紧急开锁区域预留不足及被遮挡,为电梯后期安全运行埋下安全隐患。此外,井道施工中常见层门地坎高度不达标的现象,规范要求层门地坎与装饰地面高度差宜控制在 0.5cm左右,以防止水分渗入井道。当地坎高度不足时,清洁过程中水分易通过缝隙进入井道,可能引发电器设备短路故障。针对此类问题,施工过程中需精准控制装饰地面与层门地坎间距,科学设计坡度并合理设置隐蔽排水系统,以确保井道环境安全干燥。

1.2 底坑施工问题​

按照《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要求,当轿厢与平衡重下方存在可容纳空间时,底坑地面需具备相应载重能力,以确保电梯故障下坠时为该空间提供必要防护 [2]。实际施工中,部分项目虽保障了底坑空间尺寸及通行条件,但底坑地面防护性能未达规范要求,存在安全防护功能缺失问题。此外,底坑积水隐患较为突出,积水易引发井道地面渗水漏水,导致井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需要注意,一些施工单位存在底坑与积水坑功能混用现象,进一步加剧井道积水及潮湿问题,长期作用下会造成电梯金属结构腐蚀,且造成电器部件损坏,形成安全运行隐患。

1.3机房安装问题

电梯机房作为承载压力管道、下水管道等关键设施的功能性空间,通过与建筑消防系统的联动配置,承担着重要的消防安全保护职能。非必要线缆及走线槽在机房内的不当堆积,可能对管道系统造成物理损伤风险,进而影响电梯内部元件的结构完整性,形成安全运行隐患。此外机房通风环境的合规性在安装施工中具有重要意义,规范要求机房内部温度需维持在 5 至 10℃的适宜区间。鉴于多数电梯机房设置于建筑顶层,且通风设施常未达规定标准,夏季高温或设备长时间运行时,机房内部温度易超出适宜范围,不仅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下降,严重时可能引发设备运行故障,影响电梯正常使用功能。

1.4 轿厢安装问题

在电梯轿厢装饰过程中,为实现更好的视觉效果,镜面、大理石等材料常被优先选用。然而此类材料的应用会导致轿厢自重相应增加,对电梯结构承载能力形成更高要求,客观上加剧了安全风险系数。基于此,轿厢安装环节需严格遵循行业规范及相关法规要求,对装饰材料的选择实施科学管控,在满足美观需求的同时确保结构荷载处于安全阈值内。此外建立完善的电梯运行状态定期检查机制,是保障设备使用安全可靠性的必要措施。

2 电梯检验环节的技术要求​

电梯安全性与制造质量、安装质量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建筑使用者生命安全。电梯检验环节作为专业性技术活动,由具备资质的技术人员在安装前后实施,核心目标是确认电梯设备及施工过程符合行业规范要求。因电梯运行机制复杂且内部集成大量电气元件及电力设备,检验检测工作呈现较强的系统性与繁琐性特征。​检验内容包含安装质量验证与设备全面检查两大维度:其一,需经标准化检验流程确认安装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其二,要按照电梯结构设计对各项设施构件实施逐项核查,深度分析运行状态参数。其中,电梯井道结构稳定性及导轨安装精度是检验工作的重点项目,技术人员需采用专业工具进行精细化检测,确保其几何参数与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规范,一旦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应立即督促相关方进行整改,以确保电梯在安装及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均能满足既定的规范与要求。

3电梯安装技术要点

在电梯安装过程中,机房、底坑、轿厢及井道等关键部位的施工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为确保电梯的安装质量,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下提出一系列具体且针对性的策略,旨在有效应对这些常见问题。

3.1明确电梯安装流程

电梯设备进场前,施工单位需联合监理单位、总承包商等相关主体实施开箱检验,确认设备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后方可进入安装环节。安装准备阶段,需对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及所需设备工具进行系统性核查,确保各项施工要素完备。​样板架安装需严格遵循电梯设计图纸参数实施,完成后即进入机房搭建工序。机房内部设备安装完毕应立即开展精度检验,确保各部件安装符合机械与电气设计规范。井道底坑设备安装包含底坑导轨、轿厢缓冲器等核心部件,后续依次进行轿厢平台拼接及其他导轨安装作业。导轨安装完成后,须对导轨垂直度、拼接焊缝质量及平行度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各项参数达标后方可进入慢车调试阶段。​慢车调试通过后,方可进行电梯厅门安装并推进后续施工流程。整个安装过程中,每道工序完成后均应实施质量检验,建立工序交接验收机制,严禁不合格工序进入下道施工环节,通过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电梯整体安装质量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3.2掌握电梯安装要点

针对电梯底坑与井道施工的精度控制需求,基准线定位工序需纳入重点管控范畴。安装实施前,应依据设计图纸对井道、机房、底坑等关键部位的基准线坐标参数进行精确测算,采用专业测量工具完成基准点放样,并通过固定装置将基准线稳固锚定于预设位置。基准线一经确定,严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非规范性调整或变动,确保各安装部件的空间定位符合设计坐标体系要求。​

机房建设环节需严格执行空间布局与技术规范,施工过程中应杜绝无关电缆线穿越或留存于机房区域,同时禁止存放与设备运行无关的各类物品,从源头规避机械损伤与电气故障风险。为维持机房内设备运行的适宜环境,需在建筑设计阶段预留符合通风量要求的换气通道,确保室温控制在设备运行允许的温度区间,避免因温湿度异常对机电设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轿厢安装过程需遵循既定的工艺顺序,具体施工流程如下:首先完成底坑工作平台搭建,随后依次实施首段导轨安装、底坑爬梯设置、龙门架吊装作业;完成轿厢上部结构构建后,同步进行轿体与轿顶护栏安装,精准定位下节导轨吊装位置并固定轿顶维修盒;后续工序包括电缆线路敷设、顶部照明及通信设备安装,最终完成防脱轨装置的调试与固定。各环节施工参数需与轿厢设计图纸严格匹配,确保承重结构与装饰材料的荷载分布符合力学计算要求。​

导轨安装作为核心技术环节,其尺寸精度、间距偏差、垂直度误差等参数直接影响电梯运行性能。基础定位阶段采用机械尺测量与放线工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预先标定导轨样线的空间坐标,配合微调装置对安装位置进行动态校准。针对复杂施工环境下的气流扰动或机械碰撞等干扰因素,引入激光校准技术提升安装精度:在导轨连接节点处安装激光准直光源,通过捕捉激光光斑在基准靶标的投射位置,实时监测并调整导轨的垂直度、平行度及间距参数,确保各项几何指标符合设计规范。该技术利用激光束的高准直特性实现非接触式测量,有效规避传统人工测量的误差局限,显著提升导轨安装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3.3电梯安装后调试

电梯安装工程竣工后应即刻转入调试阶段,通过试运行对安装质量进行系统性评估并排查潜在安全隐患,同步采集运行参数并编制检验记录文档。具体调试流程如下:① 启动电梯前实施预验收检查,确认机械传动装置及电气控制元件处于初始正常状态,观测设备启动后的运行平稳性指标;② 开展门系统精度核验,包括轿厢门与各楼层门体的安装同轴度、闭合间隙及启闭顺畅度检测;③ 对补偿链与曳引钢丝绳的安装定位进行几何尺寸复核,确保其张紧度与运行轨迹符合设计参数要求;④ 检查导轨支撑结构的固定间距及轿厢防护栏的装配牢固性,验证连接部件的防松脱措施有效性;⑤ 进行门机系统联动调试,通过位移传感器校准轿厢门与层门闭锁装置的配合精度,确保锁止机构响应灵敏度达标;⑥ 实施安全保护装置功能性测试,包括安全钳制停距离、感应开关动作阈值及井道磁屏障板的信号反馈准确性核验 [6]。调试过程中还需通过两项专项测试验证安装质量:①开展制动性能试验,初始设定每日8小时持续测试,分阶段完成1000次制动测试,同步记录制动数据并与技术标准对比分析;②实施连续性运行试验,要求电梯累计完成3000次无故障运行。若运行期间出现异常,需彻底排除问题后重新测试,直至完全符合安全运行标准。所有测试数据均需形成书面报告,作为质量验收的核心依据。

4电梯安装检验技术

电梯安装后的质量检验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核心环节。依据《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范》(TSG T7001-202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T 7588-2020)及《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 10060-2023)等国家技术标准,检验工作需涵盖设备安装精度与运行性能两大部分[7]。常规检验手段包含基础性目视检查、仪器测量验证,同时结合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等无损探伤技术,辅以电梯运行噪声监测、启停制动性能测试等专项评估,形成多维度质量验证体系。

4.1常规检验技术

电梯安装完成后,需按照规范流程开展基础质量检查。该环节主要包括设备运行性能评估、关键部件安装精度验证以及整体装配质量确认。具体操作中,工作人员需对电梯外观进行细致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明显损伤。随后使用钢卷尺、直尺等工具对核心部件的装配尺寸进行实测复核。通过功能性测试,确认各零部件及设备系统的运作正常性,从而初步判定电梯是否具备投用条件。常规检查中,目测法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两个场景:一是当电梯出现运行异常时,通过直接观察设备外观变化(如变形、断裂等)进行初步故障判断;二是结合电梯运行参数波动(如异响、振动等),推测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8]。对于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检测人员,通过目测法往往能快速锁定大部分可见性质量问题。

4.2无损检验技术

在电梯安装质量评估中,无损检测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导轨检测为例,通常采用磁性垂线测量与激光扫描两种方式。具体实施时,磁性垂线法的应用需预先设定垂线长度参数,通常选用约5米规格的磁性垂线装置。操作时将垂线沿导轨顶部及侧面进行分段定位测量,通过各分段点的定位数据可精确判断导轨的安装偏差程度[9]。相较于传统方法,激光扫描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检测的全面性与数据可视化能力。该技术通过激光发射装置对导轨进行三维扫描,不仅能实时获取导轨的直线度、扭曲度等关键参数,能将检测结果转换为直观的数字化模型,既提高测量效率,又为安装质量分析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4.3噪声检测技术

在电梯运行状态评估中,声学检测技术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该技术主要通过对电梯运行声响的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实现故障定位与合规性验证。具体实施时包含三个步骤:首先,检测人员需将电梯运行声频数据与标准参数库进行比对,若声频超出安全阈值范围,则需启动深度安全检查程序;其次,使用积分式声级计等专业仪器,系统性采集机房内部、轿厢空间及门机系统等关键部位的噪声数据;最后,需参照《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2008)与《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电梯噪音限值要求,通过频谱分析仪测算各测点的噪声等效声级、峰值声压等参数,并与标准限值进行量化比对[10]。这种检测方式既能识别机械故障引发的异常声响,也能验证电梯环境噪声是否符合建筑使用规范。

5小结

综上所述,电梯安装与检测环节的技术偏差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为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保障公众安全,需系统梳理安装与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通过精准把控各环节质量参数规避潜在风险,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工程实践中,应基于电梯安装项目的具体条件,科学制定技术实施方案并严格落实工艺标准。尤其需强化调试阶段的性能验证,通过全系统功能性测试确保各部件运行参数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从技术层面构建电梯安全运行的长效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成正军. 电梯安装与检验技术要点探讨 [J]. 大众标准化, 2024, (11): 164-166.

[2]伍伟. 浅谈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质量控制要点 [J]. 石河子科技, 2024, (03): 40-42.

[3] 滕明明,董乐乐. 电梯现场检测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18, (09): 117-118.

[4]毛瑞环. 机电工程在现场电梯安装中的应用及管理[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2024: 261-263.

[5]朱亮. 地铁电梯质量通病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J]. 建筑施工, 2024, 46 (03): 341-343.

[6]刘洋,郭亮,侯靖. 电梯安装监督检验的工艺流程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 (19): 165-167.

[7]廖纪良. 对电梯检测工作影响较大的因素 [J]. 模具制造, 2023, 23 (10): 118-120.

[8]邓代安,井德强,孙南. 电梯安装和修理单位仪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J]. 中国电梯, 2023, 34 (08): 82-84+88.

[9]狄敬国,李秀美,程继兴,等. 基于电梯安装工作过程的动态化课程培训体系的构建 [J]. 中国电梯, 2022, 33 (08): 68-70.

[10]褚士超. 电梯检验检测工作及检测现场的安全管理 [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 (01): 81-82.

作者简介:

张志全(1993.01)男,汉族,云南曲靖,本科,主要从事:电梯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