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郭其林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红星小学 645251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浅表化、碎片化问题,学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语言能力。深度学习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理论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整合性主题、持续性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纵深发展。这种实践不仅提升语言感知力,更培育文化认同与创新意识,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开辟新路径。基于此,以下对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引言
深度学习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批判性思维及迁移应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深度学习需打破传统机械记忆模式,转向情境化、问题驱动的学习设计。通过任务链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逻辑与情感,培养高阶思维。教师需重构课堂角色,成为学习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帮助学生从“学语文”转向“用语文”,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
一、深度学习理念的概念剖析
深度学习理念源于教育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其核心在于通过主动建构、批判反思和迁移应用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长效留存。与传统浅层学习不同,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本质联系、内在逻辑及现实意义的系统性把握,要求突破机械记忆的局限,进入高阶思维领域。在认知维度上,它关注概念重构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在情感维度上,注重学习动机的内化和学习过程的沉浸体验,使知识获取与情感认同同步发生。教育实践中的深度学习通常表现为问题驱动的探究活动、社会化的协作学习以及多维度的评价反馈,其目标不仅是掌握具体知识技能,更是培养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这一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启示在于:知识呈现需具有挑战性和整合性,学习任务需包含真实的复杂情境,而教师角色应从灌输者转变为脚手架搭建者。尤其在小学阶段,深度学习需与儿童认知特点结合,通过具象化、游戏化的方式实现思维深化,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为深度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现实可能。
二、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规划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超越传统识记与机械应用,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运用。在知识层面,强调学生对汉字构字规律、文本结构逻辑及文化内涵的系统性把握,如通过字源探究理解形声字构字原理,而非孤立记忆字形。技能目标则聚焦高阶语言能力:在阅读理解中,要求学生分析作者隐含观点、评估文本证据有效性;在表达层面,引导其根据受众与目的灵活调整语言形式,如将古诗意境转化为现代故事时的语言重构。知识技能需与真实语境结合,设计如“为校园活动撰写多版本通知”等任务,促使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迁移运用。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构建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语文学习者。深度学习要求将学习过程转化为思维外显化的探究旅程,例如通过“预测-验证-修正”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文本意义而非被动接受结论。在方法层面,强调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概念图梳理散文情感脉络,或通过“自评量表”监控写作过程中的逻辑连贯性。特别注重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如比较不同版本童话改编的文化意图,或对课文观点提出证据支持的质疑。跨学科方法整合尤为关键,将科学观察法应用于景物描写训练,或借用历史年代轴分析叙事类文本的结构特点。这些目标通过“方法-实践-反思”的循环实现,最终使学生掌握可迁移的终身学习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深度学习中的融合
深度学习中的情感目标聚焦于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与文化认同。在语文课堂中,需创设“情感-认知”协同发展的情境,如学习《少年中国说》时,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历史语境中的责任担当,将爱国情怀从概念转化为情感体验。价值观培养强调批判性接纳:在神话传说单元中,引导学生辩证讨论“愚公移山”体现的毅力与当代效率观念的冲突,促进价值判断力的发展。态度目标则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共建实现,如小组合作创编寓言时,要求成员协商平衡创意与规范,培养尊重多元、勇于试错的学术态度。此类目标需嵌入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为留守儿童设计读书推荐卡”等任务中,自然生成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三、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情境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运用
有效的情境创设需突破简单的生活场景模拟,构建具有认知冲突的“概念性情境”。例如在古诗《悯农》教学中,设计“古今粮食浪费数据对比”的跨时空对话情境,引发学生对诗歌现实意义的深度思考。虚实结合的技术应用能增强情境代入感:利用AR技术还原《赵州桥》建筑场景,使学生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社会性情境的构建尤为重要,如模拟“乡村文化保护听证会”,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议论文技巧表达观点。此类情境需具备“不完整性”,即预留信息缺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如仅提供书信片段创设“推测写信人身份”的任务,驱动学生综合运用文本分析与社会常识解决问题。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在深度学习中的实践
深度学习中的问题设计需遵循“爬坡式”原则,形成从事实性到哲学性的问题链。在《草船借箭》教学中,基础层问题“诸葛亮用了哪些计策”指向信息提取,而进阶问题“如果现代卫星监控存在,策略应如何调整”则激发创造性思维。开放性问题应具有多元解,如“《狐狸与乌鸦》续写中,乌鸦可能如何挽回损失”鼓励辩证思考。特别需设计“反向问题”打破思维定势,例如“如果没有闰土的出现,《故乡》的主题会怎样变化”。教师需建立问题回应机制,通过“问题墙”收集学生质疑,将典型问题转化为课堂讨论资源,如对《落花生》中“父亲价值观是否过时”的辩论,使问题真正成为持续探究的引擎。
(三)小组合作学习助力深度学习的开展
深度学习导向的小组合作需超越简单任务分工,建立“专家型互赖”结构。在文言文学习中,设置“字义考证组”“句式分析组”“文化背景组”,各组汇报后共同完成现代剧本改编,形成知识互补。通过角色轮换制培养多维能力,如辩论活动中轮流担任辩手、计时员与逻辑记录员。引入“批判性朋友”机制,要求小组在完成童话创作后,与另一组交换作品并提出“三个优点+一个改进建议”的结构化反馈。技术工具可拓展合作深度,如使用协作平台进行“漂流瓶式写作”,各小组续写他组故事开头并分析情节发展合理性。教师需介入合作过程,提供“思维脚手架”如“观点-证据-影响”三栏表,确保讨论始终聚焦语文要素的深度挖掘。
结束语
深度学习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实践证明,当课堂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激发,学生便能突破浅层学习桎梏,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持久成长动力。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校本化实施策略,平衡深度与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既扎根文化土壤,又焕发时代生机。这一转型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朱建东.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5,(09):92-94.
[2]马生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5,(03):79-81.
[3]丁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5,(03):17-19.
[4]梁姣.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1):7-9.
[5]林叶.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2,(2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