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灵卫士”老年人群心理健康诊疗平台研究
孔令杰 余铭浩 李海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250000
一、引言
1. 问题严峻性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预测结果显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2020 年时这一比例只有 18.7%,2050 年将达到 41.9% ,到 2070 年将达到 49.1% ,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增高。国家卫健委2019 年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为 30.3% ,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为 26.8%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截至 2017 年年底,我国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 3 万人,预计未来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将大幅增长。
2. 传统服务困境
当前心理健康服务面临诸多困境,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首先,诊疗服务存在显著缺口,单次心理咨询费用普遍超过 300 元,加之每人次筛查耗时长达 40 分钟,高昂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将大量需求者拒之门外。其次,现有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的适老性严重不足,在农村老年群体中的使用放弃率超过 60% ,数字化服务与老年人使用习惯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更值得注意的是,现有评估工具存在特殊性缺失问题,调研显示 38% 的老年人因文化程度或认知能力限制无法独立完成 SCL-90 等专业量表,64% 的受访者存在情绪评分认知混淆现象,导致评估结果严重失真。这些困境暴露出传统心理健康服务在可及性、适老性和专业性方面的系统性缺陷,亟需针对性解决方案。
二、理论基础和技术障碍
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老年人往往通过躯体化症状表达心理问题,例如用 " 睡不着觉 ""心口闷 " 等生理不适来指代抑郁或焦虑情绪,这种非典型表达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其次,受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限制,老年人对标准化心理量表存在显著理解障碍,数据显示农村老人量表题目混淆率高达 64% ,严重影响评估准确性。更为突出的是文化因素带来的影响,农村地区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 51% )显著高于城市( 36% ),这种 " 讳疾忌医 " 的社会观念导致大量心理问题被刻意隐瞒。这些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服务必须突破标准化模式,发展更符合老年群体认知特点和文化背景的评估干预体系。
当前老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技术应用面临显著接受障碍,国内外研究存在三重结构性断层。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偏差,如国内 " 北小六"AI 心理辅助系统的试验对象集中于青年群体,老年样本严重不足;国外同类研究同样存在年龄层失衡问题。其次,现有应用如 LyraHealth 等主流心理服务平台仅实现基础心理咨询师匹配功能,未能构建完整的心理服务体系。更关键的是技术研发断层,虽然国外先进研究(如加州大学的孤独感预测模型)在情绪识别方面已达 94% 的准确率,但普遍缺乏从识别到干预的完整诊疗闭环。这些断层导致现有技术方案难以真正满足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亟需开展针对性研究突破。
三、“银灵卫士”平台设计
AI 咨询:用户向 AI 提出心理健康问题,AI 自动匹配大数据对用户进行解答;心理评估:AI 通过多维度的心理测试,为受试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配套的治疗方案;心理干预:通过用户自主选择或由AI 判断用户的适用干预手段,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疗、睡眠 CBT(认知行为疗法)等多种心理干预手段;科普宣教:通过趣味养成和交流论坛,提高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AI 根据受试者基本信息和要求进行想象放松法、音乐放松法,降低受试者紧张不安的情绪,使测评结果更趋于真实准确;AI 向受试者询问基本信息并存储在云端数据库;AI 根据受试者基本情况,定制专属问卷(可语音); AI 根据已有信息初步分析诊断,并进行更深层次的人机交互问答,根据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多重维度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AI 根据已诊断出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关主题,由受试者围绕主题进行独白,以此验证诊断结果正确性;验证成功则生成治疗方案,根据心理问题等级严重与否,确定受试者是否需要与心理咨询师对接。验证失败则基于已有信息重新进入问卷环节。
用户进入科普宣教模块后即可享受模块的科普、交流功能。该模块在功能上分为两大功能:趣味养成和交流论坛。趣味养成:该模块基于老年人对子女的关爱与需求,设置了趣味养成游戏,用户在使用该功能时,需养育一个 AI 生成的“幼儿”可通过观看科普视频、参加线下教育活动、心理健康知识问答获得“幼儿”成长所必需的道具,并与当前阶段的“儿女”进行交流互动,以此实现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交流论坛:用户在论坛可以提出心理健康问题、解答其他用户的心理健康问题满足各自的情感需求,分享经验所得,互帮互助。
四、创新特色
1. 专业化
平台拥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师、大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诊疗案例和学习过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的人工智能技术,拥有一套全方位、多角度、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诊疗系统,平台从受试者的交互问答情况到受试者的面部、肢体语言展示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地诊断,以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并给出专业的治疗方案。
2. 规模化
平台通过 AI 技术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进行诊疗,通过线上平台的方式可实现大规模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筛查,有效解决老年人口众多与心理健康诊疗人力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实现心理健康诊疗服务的普及和普惠,实现供需缺口的弥合。相较传统心理健康诊断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3. 趣味化
采用学玩结合寓教于乐的科普模式。在趣味养成板块中,系统根据用户的道具使用情况,将幼儿养成(升级)至成年,并由 AI 赋予其与当前阶段相符的交互能力,同老年人进行聊天互动。“养儿育女”过程中所需的升级道具(如食物、书籍等)通过观看科普视频、参与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等途径以奖励的方式发放。这种“养成”式的“升级”模式借力老年人养育子女的意愿,增加用户的学习兴趣,提升平台的使用感和获得感,引导老年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中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提出了“银灵卫士”AI 诊疗平台解决方案,通过多模态交互、智能化评估与趣味化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心理健康服务在可及性、适老性和专业性方面的系统性缺陷。研究显示, 76% 的老年人存在心理困扰,农村及独居老人问题尤为突出,而 AI 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服务覆盖率与接受度。平台创新性地融合“AI 咨询 + 心理评估 + 心理干预 + 科普宣教”四大功能模块,以专业化诊疗、私密化服务、规模化筛查和趣味化科普为核心优势,实现了心理健康服务的精准化与普惠化。
“银灵卫士”的实践为智慧助老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范本,但其长期效果仍需通过大样本追踪研究验证。随着 AI 技术与老龄化研究的深度融合,未来有望构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老年心理健康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