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提高稿旁小学低年级学生书写规范性的研究

作者

全昌维

剑河县稿旁小学 556407

本文系贵州省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如何提高稿旁小学低年级学生书写规范性的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CX2024A002)。

摘要:汉字书写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规范性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素养的核心体现。在乡村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书写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教师更注重识字量与阅读速度,忽视书写过程指导;家长因外出务工的原因,对子女的教育有局限性,将作业完成度等同于学习质量,长期对书写规范缺乏监督意识;学校受限于教学资源,缺乏系统化书写课程设计。这种多重困境导致稿旁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握笔姿势变形、笔画顺序混乱、结构比例失衡等问题,不仅影响学业评价美观度,更可能引发近视、脊柱发育异常等健康隐患。本研究立足乡村教育现实土壤,通过教学策略重构与评价体系创新,探索书写规范性的长效提升路径。

一、稿旁小学低年级书写教育现状剖析

1. 教学环节的“三重脱节”

从课堂观察中也可发现,识字课堂注重读和写字的识记,而忽视写字示范,抄字词语部分则全部用“√”“×”批阅,缺乏书写过程指导;书法课教学被主课课时挤压,平均每月不足1课时,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难以让学生内化形成“肌肉记忆”和“审美体验”,甚至有的教师意识到字写不好问题,但由于自身专业素养及知识架构问题,无法对“横平竖直”“疏密匀称”等书写规范内涵进行正确地解读和指导,习惯采用“写工整”“要端正”等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操作,这也给教学目标的模糊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学生书写行为的“四重困境”

由于处于手部小肌肉发育期,写不出字的情况有复杂性,不仅手握笔方式“虎口压笔”“手腕扭捏”等错误姿势较为普遍,引起书写笔画不灵活,而且从笔画到笔顺的顺序都是“先入为主”出现的“直来直去式乱涂抹的笔画组合”情况,如“回”字结构时“想当然”的各部分随意添加,还有从整体结构到对各部分的安排没有“位置”的“头重脚轻式”“左离右飞式”书写,表现出对书写习性的认识、态度上有“为任务而作”情况等。

3. 家校协同的“双重缺失”

第三是家庭延伸教育“失力”,因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外出务工。83%的家长从未查看过学生作业本上的书写批改,67%没有摆放书写课桌椅,学生经常使用餐桌、茶几等不稳定的台面书写。虽有学校家长会,但有关书写教育的内容仅在10%以下,而且没有能够实际操作的方法措施。“家庭失力”“学校失位”造成书写规则教育中家校形成“断层”,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书写方法容易回到课余原状。

二、书写规范性问题的深层归因

1. 教学认知的“工具化”偏差

绝大多数老师都怀有“写字为识字服务”的固定思维,将写字简单地归为抄写训练,这样的目的性导致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本位之间的脱节,学生仅能记其形而不能识其意。如在教学“森”这一生字的时候,只让把三“木”叠加,而忽视了其“树木成林”的生态形象,将写字行为变成记号的搬动,丧失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

2. 课程设计的“碎片化”缺陷

教材中书写规范内容分散于不同单元与课文,缺乏系统性整合。如,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等关键书写要点,常零散穿插在识字、写字板块,未形成连贯教学脉络。学生难以构建完整书写规范认知体系,教师教学也缺乏明确递进梯度。这种“碎片化”呈现,不利于低年级学生扎实掌握书写规范,难以实现书写能力稳步提升。

3. 评价机制的“单一化”局限

在书写评价方面,大多过于看重教师的主观评价,强调“工整”“干净”等硬性条件,忽略书写发展的过程性特点,如学生的初期学习特点“一笔一画不稳”“字结构不紧凑”应被看作一个学习发展的过程,却被视为“不及格”,丧失书写兴趣;并且没有形成书写过程的个性化档案,学生个体书写评价结果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与追踪评价,出现了后置评估的问题。

三、书写规范性提升的三阶策略

1.第一阶段:基础筑基——姿势矫正与笔画规范

针对执笔不正确,研发“正确执笔三指定位法”训练设备,在笔的尾部凹槽标记出执笔的三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接触的位置,并配套“儿歌”强化记忆。同时,制作“拼字闯关”游戏,以笔画中横、竖、撇、捺为例,让孩子们以操作“火车在轨道行驶”“积木搭建”等形式,实现“触屏控制”游戏,在游戏中得到及时的“震动反馈”例如“竖画练习”,学生需要操作控制“触屏”光标,沿着电脑设定的一条“竖”线轨迹行驶,如果行进偏移超过设定的“值”就会震动提示,“火车”就会走“偏”。这样就将抽象的笔画形象化。

2.第二阶段:结构深化——偏旁认知与临帖实践

设计出“汉字结构拼图法”,把左右结构字、上中下结构字拆分成可以相互组合的模块。比如,用磁力贴拼组成“日”“月”两个部件,观察各部分比例关系,然后在田字格中进行书空练习,“木”字旁中竖要写在田字格中心线偏左1/3位置,让孩子们掌握一点,一横、一竖“三气力”之间能够控制空间位置。同时进行“日一临写10分钟”的书法训练活动,选择《颜勤礼碑》等规范字帖进行慢放书空。

3.第三阶段:审美提升——文化浸润与创作表达

二是建立“汉字文化博物馆”主题活动,比如,播放“汉字文化”动画解释甲骨文,讲说书法大家故事等形式让小学生加深对汉字的文化归属感,如汉字“鱼”,展示甲骨文“鱼”象形文字形态,篆文、隶书、楷书的发展演进,让学生认识规范书写的纵向历史感。开展“汉字创意画”等活动,用书法创作引导小学生将写字和作画结合起来,如用“春”字绘画成风筝的形状,用“雨”字绘画成雨点的形状,等。

四、动态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

1. 过程性评价:书写成长档案

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化书写档案,记录握笔姿势、笔画顺序、结构布局等维度的进步轨迹。采用“五星晋级制”,每完成一个阶段目标,即获得1颗星,集满5颗星可兑换“书法小达人”徽章。

2. 表现性评价:书写剧场展演

定期以“汉字书写剧场”的形式进行展示,把书写过程设计成舞台剧形式:学生扮演“笔画精灵”,用肢体展示笔画“横折钩”的书写节奏;或者以“错别字医院”为题,采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展示书写的评价,诊断纠正作业中的问题。

3. 增值性评价:跨学科融合

将规范的书写融入数学作业、美术作业等“全科评价”任务中。如在数学作业中,若字的书写规范,则奖励“计算小能手”的加分;在美术教学中,将书法带入手抄报中,评选的手抄报可以展示于班级或校园中。“全科评价”突破了学科界限,提高了规范书写的实用价值。

结语:规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书写行为绝不仅仅是一种写字技术训练,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传承、教育公平及儿童发展。本研究通过设计“三阶递进式”教学模式以及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努力将小学低年级书写的教学实践进行拓展,使之转化为可供儿童直接参与、接受、体验的成长性学习过程,即以儿童出发、以文化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持的实践应用模式。该新的实践模式成为新乡村基础书写教学改革可行的方向: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将书写的方方正正的汉字放在田字格里时,他们所书写的就是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