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社交账号继承法律问题研究

作者

王凌霄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证处,内蒙古赤峰市,024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网络社交账号已成为个人数字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用户去世后,其社交账号的归属和处理问题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对网络社交账号继承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存在权属争议、隐私保护、平台规则与法律冲突等核心问题,文章从立法完善、公证介入、平台机制优化和用户遗嘱预设等多维度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完善我国数字遗产继承法律体系,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关键词:网络社交账号;数字遗产继承;公证实务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交平台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账号成为个人重要的社交工具。当账号使用者去世后,其社交账号中包含的照片、视频、聊天记录等数字内容以及账号本身的归属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法律纠纷和伦理争议,因此,深入探究网络社交账号继承的法律困境及解决路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网络社交账号继承法律问题

1.隐私保护与继承权益,权衡标准不统一

在网络社交账号里,往往存有大量属于私人范畴的信息以及涉及隐私方面的内容,在用户尚处于生前阶段时,这些内容是受到法律严格加以保护的。然而,当用户离世之后,怎样在对逝者隐私予以保护和满足继承人权益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状态,就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于公证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发现,存在部分继承人有着完整获取逝者社交账号及其全部内容的期望,可这当中很可能会牵涉到逝者与第三人之间的私密通信情况;也有一些继承人仅仅是希望获取账号当中特定的某些内容,比如重要的照片或者文件之类。就当前的法律状况而言,对于死者隐私权的保护力度究竟该达到何种程度以及保护期限的界定,都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并且各地的公证机构在处理这一类业务的时候,同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供遵循。

2.平台规则与法律规范,协调机制不健全

各大社交平台针对账号继承这一问题,均有着各自互不相容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处理机制,其中有部分平台在用户协议里面明确作出了禁止账号转让或者继承的规定,如微信的用户协议规定账号的所有权是归属于腾讯公司的,而用户仅仅拥有账号的使用权而已;当然,也存在一些平台提供了具有一定限度的“数字遗产”处理方面的功能。正是由于这种平台规则和法定继承制度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情况,导致即便继承人已经通过公证程序对自身的继承权予以了确认,却依然有可能因为平台所制定的政策缘故,而无法在实际当中真正继承社交账号[1]。

3.继承程序操作复杂,证明标准缺乏规范

网络社交账号继承所涉及的程序性相关问题,同样也是在实务操作当中的一大难点所在。由于缺乏专门针对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内容,诸如继承人该如何去证明自己属于合法的继承人身份、怎样证明账号确实是归属于逝者所有、又该如何去确认账号当中数字资产所涵盖的范围等等一系列问题,全部都缺乏清晰明确的判定标准。在公证实践环节里,继承人通常都需要提供数量众多的证明材料,包括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账号所有权证明等等,整个程序显得既繁琐又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状况。并且,不同地区的公证机构对于证明材料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之处,缺乏一套统一的操作规范可供依循。这种在程序方面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增加了继承人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对公证机构办理此类业务的效率以及办理质量产生了影响。

二、网络社交账号继承的法律解决路径

1.明确继承法律框架,权衡统一标准

在民法典继承编的框架之下,立法机构应着手制定专门针对数字遗产继承的法规或者司法解释,清晰界定出网络社交账号当中哪些内容能够被继承、哪些内容又受到限制。比如,可把社交账号里具备财产属性的内容(像账号内的虚拟货币、数字藏品等)归入法定继承的范畴,而将带有人身属性的内容(如私人聊天记录)设定为有条件继承或者不可继承的情况。并且,立法还需明确规定关于继承人的身份认定标准、继承程序以及在与平台规则出现冲突时的处理原则。身为基层公证工作者,能够依据在公证实务当中所碰到的典型案例,向立法机关提出立法方面的建议,把实践里的问题与需求反映出来。在立法尚未完善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可凭借发布指导性案例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给各地法院以及公证机构在处理相关案件时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进而逐步形成相对统一的裁判规则以及公证标准[2]。

2.健全协调机制,平衡多方权益保护

作为网络账号直接管理者的社交平台,在技术措施与服务条款方面应积极加以优化,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完善的账号继承解决方案。机构可设计“数字遗产规划”功能,使用户能够在生前指定账号的继承人,或者明确特定内容的访问权限,如Google所提供的“账号闲置管理器”,可使用户设置账号长期不活跃后的处理方式。平台可借鉴这些做法,开发符合中国国情以及法律环境的账号继承功能。同时,对于账号认证机制,平台也应当予以完善,对账号的财产属性和人身属性内容进行明确区分,分类设置继承条件与程序。与此同时,平台可与公证机构建立数据对接机制,在公证机构出具网络账号继承公证书后,依据公证结果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账号处理服务,诸如数据打包下载、账号纪念化处理等,达成对多方权益的平衡保护[3]。

3.构建公证介入机制,规范继承操作流程

公证机构作为在遗产继承里的重要参与一方,能够在网络社交账号继承这件事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公证机构可和各大社交平台构建合作机制,一同制定关于网络社交账号继承的公证规范以及操作指引。在业务操作中,继承人可向公证机构提出办理“网络社交账号继承公证”的申请,公证机构在对相关证明材料加以审查之后出具公证书,社交平台依据公证书来对账号进行处理。例如,在公证处,设立一个专门的“数字遗产继承公证”窗口,安排熟悉互联网法律与技术的专业公证员,为当事人给予咨询以及办理方面的服务。同时,公证机构还可开展针对数字遗产继承的教育宣传工作,引导公众提升对网络社交账号继承问题的认知程度,鼓励用户在生前通过立遗嘱等方式清晰明确自己对于账号处理的意愿。通过公证的介入,一方面能够确保继承程序具备合法性与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能给社交平台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使纠纷发生的情况得以减少[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社交账号继承是数字时代遗产继承领域的新兴课题,涉及法律、技术、伦理等多方面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立法、司法、公证、平台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构建系统完善的数字遗产继承法律框架和实践机制。随着相关立法的完善和社会认知的提高,网络社交账号继承问题将逐步规范化、法治化,使网络社交账号继承这一新型法律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数字时代的遗产继承提供新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美艳. 论网络社交账号的继承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 (24): 190-192.

[2]王景淘. 社交网络账号流转之私法规制[D]. 导师:张龙. 烟台大学, 2024.

[3]王峥. 网络社交账号流转法律问题研究[D]. 导师:周喜梅. 广西民族大学, 2023.

[4]黎全水. 网络社交账号权属问题研究[D]. 导师:刘云生. 广州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