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育资源平台的应用策略研究
张阿龙
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双重驱动下,数字素养已从“可选技能”升维为“核心素养”。据《中国数字素养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初中生数字素养达标率仅为 41.3% ,其中“数据分析与解释”“跨学科工具应用”两项能力缺口尤为突出。与此同时,数学教育正面临“抽象概念具象化”“知识应用场景化”的双重挑战。
一、数字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育资源平台的特点
(一)资源动态整合与智能适配
平台突破传统资源库的静态堆砌模式,通过 AI 算法构建“学生数字素养画像”,实时追踪其在 GeoGebra 动态几何操作、Python 数据分析、Excel 统计建模等工具使用中的行为数据(如操作频次、错误类型、任务完成时长),结合数学学业成绩与课堂表现,智能推荐个性化资源。例如,对“函数图像平移”理解困难的学生,系统自动推送“动态坐标系交互模拟器”及配套微课;对建模能力突出的学生,则推荐社区真实数据项目(如“校园用电量预测”)。
(二)跨学科工具与真实情境深度融合
平台以数学学科为核心,无缝对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领域资源,形成“数学工具—学科知识—社会问题”的闭环。例如,在“几何图形”单元中,学生使用 AR 技术扫描校园建筑,识别三角形、四边形结构,结合社区工程师讲解建筑力学原理,完成《校园安全结构改造方案》;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学生调用气象局开放 API 获取本地十年降雨数据,用Python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并预测次年降雨趋势。
(三)社区资源数字化接入与协同共创
平台打破学校围墙,将社区科技馆、企业数据库、非遗工坊等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学习场景。例如,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开发“借阅数据统计”项目,学生分析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借阅偏好,构建“阅读兴趣与年龄的函数模型”;联合环保组织发起“河流污染监测”行动,学生使用传感器采集水质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评估污染程度并提出治理建议。
二、数字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育资源平台的应用策略
(一)资源智能适配策略:构建动态学习路径
平台依托 AI 算法构建“学生数字素养画像”,实时追踪学生在GeoGebra 动态几何操作、Python 数据分析、Excel 统计建模等工具使用中的行为数据,结合学业成绩与课堂表现,生成个性化资源推荐路径。例如,在“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学习中,系统通过分析某学生的操作日志,发现其频繁在顶点坐标计算环节出错(如混淆 h 与 k 的符号、忽略 a 值对开口方向的影响),自动推送“动态坐标系交互模拟器”。该工具支持学生拖拽参数实时观察图像变化,配套微课则以“参数变化三步法”(先定a、再调h、最后调k)拆解难点,帮助学生直观理解“a 决定开口、h 控制左右平移、k 控制上下平移”的数学本质。
(二)跨学科融合策略:打造“数学 +X′ ”认知生态
平台以数学学科为核心,深度对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领域资源,构建“数学工具—学科知识—社会问题”的闭环学习场景。例如,在“几何图形”单元中,学生使用AR 技术扫描校园建筑,识别三角形、四边形结构,系统自动标注各结构在建筑力学中的作用(如三角形稳定性、四边形易变形性),并链接社区工程师录制的讲解视频,说明“为什么图书馆书架采用三角形支撑”“体育馆屋顶为何设计为四边形网格”。学生需结合数学知识完成《校园安全结构改造方案》,如为老旧教学楼设计抗震加固结构,需计算三角形支撑的受力分布,用几何证明验证方案可行性。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平台调用气象局开放API 获取本地十年降雨数据,学生用 Python 的 matplotlib 库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通过计算均值、方差分析降雨规律,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次年降雨趋势。
(三)社区资源协同策略:拓展“课堂—社会”学习边界
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壁垒,将科技馆的互动展项、企业的实时数据、非遗工坊的传统技艺转化为可参与的学习场景。例如,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开发“借阅数据统计”项目,学生登录平台即可调取图书馆近五年借阅记录,按年龄、书籍类型、借阅时段等维度分析数据,运用Excel 或 Python 绘制折线图、饼图,构建“阅读兴趣与年龄的二次函数模型”,发现“12-15 岁学生科幻类书籍借阅量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趋势”。联合环保组织发起的“河流污染监测”行动中,学生使用平台提供的便携式传感器采集水质数据(如pH 值、溶解氧、重金属含量),通过统计方法计算污染指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标注污染源位置,最终形成《城市河流治理建议书》提交至环保部门。
(四)项目式驱动策略:强化数字素养实践落地
平台以真实社会问题为驱动,设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的全流程项目,将数字素养培养嵌入问题解决链条。例如,在“校园能耗监测与优化”项目中,学生分组安装智能电表,通过平台实时采集教室、图书馆的用电数据(如照明、空调、设备耗电),使用 Excel筛选异常值(如节假日空教室的高耗电记录),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用电量 σ=σ 时间 × 温度 × 人数”的预测模型,提出“夏季分时段调高空调温度”“教室无人时自动关闭设备”等优化方案。该项目获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生不仅掌握统计软件操作,更理解“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
结语:
项目式学习策略的实践表明,参与真实项目的学生,其数学建模能力得分较传统教学组高 51% ,但项目成果的社会价值常被忽视。例如,某校“超市利润最大化”项目虽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奖,却因未考虑社区实际需求(如老年人购物习惯),导致方案难以落地。未来平台需引入企业导师评价机制,如佛山市禅城区的“项目路演制”,要求学生向社区超市经理、电力公司工程师展示方案,并依据“可行性”“创新性”“数学严谨性”三维标准评分,推动数学建模从“课堂练习”转向“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林雄 .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07):75-77.
[2] 罗静彦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J]. 中关村 ,2025,(03):204-206.
本文为:2023 年泉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教与学的应用研究;立项批准号:QZDJKT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