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学检验中的" 以人为本"

作者

张树芳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一、医学检验中 " 以人为本" 的内涵与价值

医学检验通过技术手段为诊疗提供依据,但其服务对象是具有情感与尊严的个体。" 以人为本 " 在检验领域的内涵包括三个维度:技术上兼顾准确性与患者舒适度,如采血时选择合适体位减轻疼痛;伦理上保护患者隐私与尊重知情权,如妥善处理含个人信息的检验单;服务上通过沟通缓解患者焦虑,如解释检验流程减少等待中的不安。

现代医疗模式已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模式,检验工作的人文价值愈发重要。研究表明, 70% 的临床决策依赖检验结果,而人文关怀不足会直接影响患者就医体验。例如,老年患者对抽血的恐惧常源于检验人员的机械操作,可能导致其回避必要检查,延误诊疗。因此," 以人为本" 不仅是服务要求,更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基础。

二、检验人员人文关怀意识的现状与问题

(一)技术至上的认知偏差

部分检验人员过度关注结果准确性,忽视患者心理需求。某三甲医院调研显示, 65% 的检验人员认为 " 结果准确即可,无需关注患者感受 ",导致冷漠沟通、操作粗暴等问题。如儿童采血时,未进行心理疏导就强行固定肢体,可能造成患儿对医疗行为的长期恐惧。

(二)沟通能力的结构性缺失

传统检验教育中,沟通能力培养长期缺位,导致检验人员与患者、临床医师协作不畅。患者对检验流程的疑问(如空腹要求、报告时间)得不到解答,易产生误解;与临床医师沟通不足,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被误读。某社区医院数据显示, 40% 的检验相关投诉源于沟通不畅,高于技术问题引发的投诉。

(三)职业伦理的认知模糊

在隐私保护、知情同意等伦理问题上,部分检验人员存在认知盲区。如在检验窗口随意呼唤患者病情,或未经同意将剩余标本用于科研,这些行为既违反《执业医师法》,也损害患者信任。某省医疗纠纷数据显示, 23% 的检验纠纷源于隐私泄露,高于技术失误引发的纠纷。

三、课程思政在强化人文关怀意识中的作用机制

课程思政通过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构建 " 知识传授 -价值引领- 能力培养" 的三维体系,其作用机制体现在三方面:

(一)价值重塑:确立人文关怀的职业坐标

通过医学史、行业楷模案例,帮助学生认识检验工作的人文属性。例如,讲述检验先驱周廷冲院士在战争年代,在简陋条件下为伤员检验时兼顾精准与轻柔,让学生理解技术服务于人的本质,纠正 " 技术至上" 的认知偏差。

(二)情感培育:构建医患共情的心理基础

借助情景模拟、叙事医学等方法培养共情能力。在《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中设置 " 模拟患者焦虑场景 " 实训,要求学生采血前用 3 分钟解释流程并安抚情绪,让学生直观感受沟通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形成主动关怀的情感自觉。

(三)规范养成:强化职业伦理的行为自觉

将《医学伦理学》《执业医师法》融入专业课程,通过案例讨论明确伦理边界。如在 " 输血检验 " 章节中,结合输血纠纷案例,分析未告知患者血型检测结果的法律风险与伦理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技术规范的同时,形成伦理决策能力。

四、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检验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 三位一体" 的课程体系

1. 基础层:在《医学检验导论》中增设 " 检验人文发展史 " 模块,对比古代检验(如中医望闻问切的人文关怀)与现代技术,揭示人文精神的传承价值。

2. 专业层:在各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临床血液学检验》结合贫血患者检验过程,讨论如何通过语言安抚缓解其对 " 血液病 " 的恐惧;《微生物检验》围绕标本采集,强调对传染病患者的尊重与防护兼顾。

3. 实践层:在实习实训中设置人文考核指标,将" 采血前解释到位率 "" 患者满意度 " 纳入技能考核,占比不低于 30% ,倒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人文关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载体

案例教学法:精选检验人文案例,如" 新冠疫情中检验人员为隔离患者上门采样时的耐心服务 ",组织学生讨论技术操作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点。

角色扮演法:在《检验仪器学》课程中,让学生交替扮演检验人员与特殊患者(如听力障碍、老年痴呆患者),体验沟通障碍带来的困境,培养应变能力与同理心。

新媒体载体:制作 " 检验人文微视频 ",记录检验人员为儿童设计的 " 卡通采血贴 "、为糖尿病患者调整采血时间等暖心举措,通过校园平台传播,形成示范效应。

(三)强化师资队伍的思政能力

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需通过三方面提升:一是开展 " 检验人文教学能力 " 专项培训,邀请伦理学专家与资深检验医师联合授课;二是建立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选聘临床一线具有丰富人文服务经验的检验人员参与教学;三是将人文教学成效纳入教师考核,激励教师主动探索思政融入路径。

(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1. 校企合作:与医院检验科共建 " 人文实践基地 ",学生在实习中参与 " 人文服务示范岗 " 工作,如为急诊患者开通检验绿色通道时的流程优化与情绪安抚。

2. 医患互动:组织 " 患者体验日 " 活动,让学生以患者身份完成检验全流程,记录在排队、采血、等待报告等环节的感受,反思服务改进空间。

3. 社会参与:通过 " 检验人文进社区 " 活动,组织学生为居民提供检验咨询服务,在实践中理解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五、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评价

建立 " 三维度评价表 ",从认知(检验伦理规范掌握)、情感(面对焦虑患者的共情表现)、行为(沟通用语规范性)三个维度进行日常考核。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患者反馈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

(二)结果性评价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其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文关怀表现,如患者投诉率、同事评价、伦理事件处理能力等指标。某医学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后,毕业生检验相关纠纷发生率下降 40% ,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2% ,印证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长效性评价

将人文关怀意识纳入检验人员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定期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巩固教育成果。同时,在职称评审中增设 " 人文服务表现" 指标,形成持续激励机制,推动人文关怀从职业要求内化为职业习惯。

六、结论与展望

医学检验的发展需要技术与人文双轮驱动。课程思政为强化检验人员人文关怀意识提供了系统方案,核心是将 " 以人为本 " 渗透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职业塑造的全过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检验等技术的普及,更需通过思政教育守住医学的人文底线,避免技术异化导致的医患疏离。

构建技术精湛、人文深厚的检验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 " 健康中国 " 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思政的深化,让每一份检验报告都承载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实现医学检验从 " 以标本为中心 " 到 " 以患者为中心 " 的本质回归,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辰 . 医学人文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5): 321-325.

[2] 张丽, 李明. 医学检验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22, 19(12): 1723-1725.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 年)[Z]. 2023.

[4] 刘华, 张伟. 医患沟通学在医学检验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 2021, 34(8): 1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