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作者

黄成菊

安岳县周礼小学,642366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探究精神、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生通过主动提问,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1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科学探究的本质在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而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其科学思维的发展。具备良好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观察现象,深入思考科学原理,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当前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问题意识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驱动力。通过提出疑问,学生能够建立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欲望,促进深度学习。科学问题的提出不仅反映学生对现象的敏感度,更体现其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能力。教师需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还能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奠定基础。缺乏问题意识的学习往往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科学教学应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自主性。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和反思性评价,逐步提升学生的提问质量,最终实现科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2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面临的问题

2.1 学生提问主动性不足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提问主动性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学生长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习惯于等待教师讲解标准答案而非主动提出疑问。这种被动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科学现象缺乏深入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意愿,即使遇到困惑也倾向于保持沉默。部分学生由于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可能被否定,进一步抑制了表达想法的勇气。课堂互动往往表现为教师单向提问与学生机械应答的模式,难以形成真正的思维碰撞。这种教学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科学探究活动流于表面。

2.2 教师引导方式单一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提问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多数情况下,教师倾向于采用封闭式提问方式,问题设计往往停留在事实性知识的简单回忆层面,如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这类提问方式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无法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缺乏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导致学生思维被限制在既定框架内。教师对生成性问题的捕捉和引导能力不足,当学生提出非常规问题时,常因教学进度或预设目标而选择回避。这种单一化的引导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使科学教学失去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价值。

2.3 教学情境创设不足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在情境创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教材知识多以抽象概念和理论形式呈现,缺乏真实场景的支撑,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与日常观察建立联系。教学过程中实验环节占比偏低,即便开展实验活动,也多为验证性实验而非探索性实验,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薄弱,未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等现成素材设计教学情境。这种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在具体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自然难以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3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施优化策略

3.1 构建开放式问题场域,激发提问动机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构建开放式问题场域是激发学生提问动机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采用阶梯式问题设计方法,从基础认知逐步过渡到深度探究,例如在讲解植物生长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吸水现象,进而探讨环境因素对生长的影响。设置专门的问题收集机制如可视化问题墙,能够系统记录学生的各类疑问,配合定期开展的优质问题评选活动,形成良性的提问激励机制。具体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实验观察环节,如在探究浮力原理时,先让学生自主操作不同材质的物体沉浮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形成问题假设。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传统单向问答模式,通过创设安全自由的提问环境,使学生在实践观察中自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培养持续提问的思维习惯。

3.2 创设" 生活化- 自然化" 问题情境,降低提问门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深度挖掘农村特有的自然与生活资源构建问题情境,能够有效降低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和认知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行为特征,如分析蚯蚓活动与土壤墒情的关系,或对比不同时段井水温度变化规律,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探究对象。此类情境设计需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科学现象观察指南》,系统梳理适合各年级探究的自然素材。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常态化记录机制,要求学生每周完成指定数量的 " 自然现象观察笔记 ",通过定期组织生活科学问题分享会,逐步培养学生从被动观察到主动提问的思维习惯。对于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可转化为长期跟踪研究的课题,如探究农家有机肥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规律,使问题意识培养与农村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科学思维发展的良性循环。

3.3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强化提问能力

科学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提升学生提问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该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探究成长档案,系统追踪记录学生从基础观察到高阶提问的思维发展历程。评价维度涵盖问题的创新性、逻辑严谨性及科学探究价值等多个层面,运用课堂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分析、小组互评反馈等多元化评估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问题反思活动,引导其审视自身提问质量的变化轨迹,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模式突破了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单一评价范式,转而关注学生提问能力的渐进式发展。为强化评价效果,可设置科学探究进步展示平台,定期遴选典型问题案例进行示范交流,同时建立分级激励机制,对提问质量提升显著的学生给予针对性认可,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性互动的提问氛围,持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持续渗透启发式引导。通过设计探究性活动、强化正向反馈,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逐步从“敢问”向“会问”提升。这一过程不仅是科学思维的启蒙,更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核心路径。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连接知识与实践,让科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周丹 .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2):53-55.

[2] 李存代 .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J]. 新智慧 ,2024,(33):126-128.

[3] 童章元. 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天津教育 ,2022,(25):113-115.

[4] 郭灿辉 .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探究 [J].考试周刊 ,2022,(33):1-4.

[5] 吴益媛 .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C]//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第十六辑. 莆田市仙游县园庄大埔小学 ;,202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