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小学信息科技 AI 主题单元教学策略
孙思华
江苏省昆山市瑾晖实验小学
在当今 AI 时代,社会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批判质疑、实证求真、合作探究等核心价值,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人才至关重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作为 AI 启蒙和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涵盖的数据、编码、算法等内容是 AI的基础,为科学家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天然契机。那么,如何在小学信息科技 AI 主题单元教学中有效渗透科学家精神培育呢?本文将聚焦苏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码传递信息”,探讨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科学家精神内涵
在小学阶段,科学家精神主要聚焦于批判质疑、实证求真、合作探究、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等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AI 启蒙核心要素
与第四单元相关的 AI 基础概念包括数据是基础、编码是手段、算法是核心(规则、模式)以及信息传输的可靠性等。AI 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计算思维方式,它贯穿于数据感知、编码规则理解和信息传输模拟等活动中。
(三)融合点
在数据感知、编码规则理解、信息传输模拟等活动中,可以自然融入科学家精神的培养。例如,理解编码规则需要实证思维,设计可靠传输方案需要创新与合作,质疑数据的准确性需要批判精神。
二、聚焦单元选择与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编码传递信息”包含《数字化传输》《从编码到解码》《可靠的信息传输》三课。该单元内容直接指向信息处理的核心流程,是理解现代通信(包括AI系统信息交互)的基础。其涉及规则制定、问题解决、系统优化,为培养批判质疑、实证求真、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等科学家精神提供了绝佳载体。相比于同本教材的其他单元,其“工程实践”和“系统思维”色彩更浓,更贴近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核心内容包括信息数字化传输的基本概念、编码与解码的意义及过程、信息传输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保证可靠性的简单方法(如校验)。
三、面向科学家精神培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探究
(一)核心策略
采用“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式探究学习”(PBL),设定核心驱动性问题“如何让我们的‘秘密消息’在充满‘干扰’(模拟噪声)的‘网络’(如教室局域网或模拟环境)中安全、准确地传递给同伴?”,将三课内容有机串联。
(二)具体策略与整合案例阐述
1. 创设“不完美”情境,激发批判质疑与问题意识
在引入传输概念后,教师可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受损”传输。例如,让学生用简单的数字编码(如学号代表字母)发送短消息“HELLO”,教师在传递过程中故意引入“干扰”。学生收到错误信息后,引导他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质疑传输过程的可靠性,模拟科学家面对现象提出疑问的第一步。此策略要点在于不回避问题,利用“错误”作为学习起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 引导“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强化实证求真与算法思维
针对传输错误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的“假设”,如重复发送、增加检查码、设计更复杂的编码等。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 1(验证重复法):小组尝试发送每条消息两次,教师引入不同频率的干扰,学生记录错误率,发现重复法能减少但不能完全避免错误,且效率低。
实验 2(设计简单校验码):引入奇偶校验概念(简化版),学生在编码时计算并添加一位校验位,传输后接收方重新计算“1”的个数,判断是否与校验位一致,不一致则要求重发。 学生经历提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强调方案设计的合理性(算法思维)和验证的客观性(实证)。失败是宝贵经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和基于证据修正观点的求真精神。此策略要点是将“可靠传输”的知识点转化为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和验证的问题解决方案,强调方案设计的逻辑性和验证过程的严谨性。
3. 开展协作式“工程”挑战,深化合作探究与创新优化
在初步理解校验原理后,教师可提出升级挑战:“设计一个更‘强大的编码传输方案,能在更强干扰下(如可能同时错两位),尽可能保证信息准确或能发现错误,并比较不同方案的效率(编码长度、传输时间)”。小组合作设计新方案,可以基于奇偶校验改进,如分行分列校验;或引入更简单的“校验和”概念。每组需要明确编码规则(创新点)、设计测试用例(模拟不同干扰)、进行模拟传输测试、分析方案的优缺点(容错能力 vs 效率),并向全班展示、解释并答辩。此策略强调团队协作、创新设计、系统优化,答辩环节模拟科学交流,培养学生清晰表达和接受同行评议的能力。通过开放性挑战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提升到系统设计和优化层面,在协作与竞争中激发创新潜能和工程思维。
4. 贯穿“反思迭代”,培养元认知与持续改进意识
在每个关键活动后,教师可以设置结构化反思环节。提出问题如“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哪里行得通 / 行不通?”“验证结果和预期一致吗?为什么?”等。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合作表现,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元认知能力和对持续改进的追求。此策略要点是将反思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四、结语
在小学信息科技 AI 教育启蒙阶段,通过精心设计的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将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有机融入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践是可行且必要的。本文以第四单元“编码传递信息”为例,通过“体验问题 $$ 提出假设 $$ 设计验证 $$ 协作创新 $$ 反思迭代”的实践路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解决信息传输可靠性这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和养成批判质疑、实证求真、合作探究、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等宝贵的科学家品质。这种融合教学对于培养适应 AI 时代发展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滢. 小学信息技术单元整体教学探究——以“编码传递信息”单元为例 [J]. 新课程导学 ,2025(06):36-39.
[2] 滕用杰 . 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读写算 ,2025(1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