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教学路径研究
刘兆俊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省寿光市 262700
引言: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里。学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他们不仅渴望知识,更渴望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和认同。然而,传统的思政课程还停留在注重理论讲解的层面,忽视了学生个性化需求与情感共鸣的培养。思政课的亲和力提升,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社会效益的关键一环。只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与认同,才能让思政课成为激发他们内在动力的源泉,进而培养出具有深厚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背景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政课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大,思政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而且还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迁,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思政课要想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增强亲和力,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成为高校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1]。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中的问题
2.1 高校思政课受众的多元化与差异化需求
一方面,现如今大学生个体特点愈发明显,思想政治课的接受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及兴趣爱好,各地方、各专业、各生长环境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期望和要求,其需求早已不能满足于纯理论灌输模式,他们期望思想政治课和他们的生活、工作、未来发展密切相连,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旧沿袭着固定的程式进行教育,缺少针对性和弹性,这导致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的需求不贴合、不匹配,无法拉进与学生的思想距离和心理距离[2]。
2.2 教学方式与内容的脱节性
虽然思政课所涉及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大政方针等重大内容相关,但是教学方法仍多以单向传授式教学为主,教师大多只注重传授,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思维模式存在较大脱节。在该种模式下,学生很难将思政课中抽象的理论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思政课的教育成效难以实现最大化 [3]。除此之外,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固守传统性未能契合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们的新需求,导致其内容缺乏吸引力,课程教学成效不理想。
3. 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
3.1 增强思政课的互动性与参与感
促进思政课亲和力提升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合理阐释,还应该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还不如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参与课堂内容创造的人[4]。一方面,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产生认识、认同思政课内容的能力。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组内合作等都是实现学生积极参与的现实策略,将思政课枯燥的气氛打破,并且给学生产生主动探讨思政课内容积极性和认同感的机会。同时,学生通过积极提出问题并抒发自己的想法,使得原本被动接受思政课中相关知识内容变成学生产生思考的一个过程,积极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在思想上感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机统一,从而增强了思政课教育的亲和力。在此基础上,互动性强的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突出课堂的民主性建设,教师角色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和“学”的关系,而是变成一种相互尊重的有机课堂生态关系。
3.2 优化思政课程内容的时代契合度
课程内容贴近时代需求,是课程授课受学生欢迎的主要条件。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的需求更趋多元,学生的兴趣点也逐渐脱离教材。思政课程要想真正增强课程亲和力,就需要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上时代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充实思政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有宏观层面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贴合学生内心,要让学生弄清楚社会现状,以及自己同社会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处理好各自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应有的定位和抉择 [5]。比如可以结合近几年社会上颇为火热的数字化、环保、大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讨论,这些方面同国之发展、个人之进阶有怎样的相关性和关联性。这样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照应,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思政授课的内容与自己人生实际是紧密相关的。时代的变迁必然伴随着思政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课程内容反映时代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思政课才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触动点,教学效果才会凸显出来。
3.3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亲和力
最后,思政课的亲和力提升取决于内容、形式,更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和情感。教师是思政课程的实施者,是学生和思想之间的“使者”。所以,教师的素质和亲和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沟通学生的能力。教育是情感上的交流,只有教师能够将自己和学生通过诚恳的语气以及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对话,才能够吸引到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热情和认同。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文化背景,及时改进教育的教学策略。通过更加贴近于学生需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向的教育和灌输,而是要将这一过程变成双向沟通、引导和启发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思考[6]。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需求,要会倾听学生,在学生的疑惑或者思想方面及时给予回应。教师亲和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营造课堂氛围的能力,更多的是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言传身教去引导学生。只有教师用感情联结到了学生,思政课的亲和力才能真正提升。
结束语:
思政课绝不仅是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思想的碰撞和价值的实现。多元与多样背景下,更是要在课程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师素养等多方面着力,把既有魅力,又有贴合性、时代性的课堂模式做出,同时将亲和力满满、有亲和力的教师队伍构建起来,使思政课在课堂上,在师生互动中显现出更具亲和力的一面。如此,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仅在于告诉学生一定的“知”,更要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的“情”、“爱”、“观”上引导,促使学生行走在清晰、坚定的人生路上;思政课程能够让学生怀揣社会责任,有着更为宽阔的心境的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式,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担负起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为学生铸就担当有责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王玉忠. 以教师主体性的提升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J].科教文汇 ,2023(5):38-41.
[2] 龙献忠 , 刘绍云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 : 系统构成 ,现实检视与提升路径 [J]. 大学教育科学 ,2023(3):32-41.
[3] 郑克周 . 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 [J]. 广东教育( 职教 ),2023(12):17-19.
[4] 陈猛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 [J]. 林区教学 ,2024(5):11-14.
[5] 刘雨 .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路径探究 [J]. 办公室业务 ,2023(18):125-127.
[6] 乔 , 丹 .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大思政课构建与实践育人路径探究[J]. 华章 ,2024(18):0141-0143.
项目基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2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