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联动机制下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
何海鸥
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恒大华府小学 湖南常德 415000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亟需多元融合路径,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品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构建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不仅能强化学生对良好家风的认知,还能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提升德育实效,推动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家校社联动机制下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的概述
在家校社联动机制下,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旨在通过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多方协同,共同营造良好家风教育环境,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以家庭为根基,学校为主导,社区为支撑,活动体系涵盖家风宣讲、亲子共学、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将家风教育融入综合实践课程中,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践行良好家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此理念引领下,活动体系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注重价值观塑造,通过志愿服务的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内在责任感,推动家校社共同承担起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
二、家校社联动机制下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构建分
析
在家校社联动机制下,构建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做好整体规划,学校应联合家庭、社区,围绕“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确立活动的育人目标,方法上可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工作小组,明确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的分工协作,形成组织保障;通过制定详细的年度,将家风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家庭作业、社区实践中,保证活动的持续性,同时,结合地方文化、乡土资源,设计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家风主题项目,如“我家的故事汇”等,利用校会、家长会等平台,让学生在多场景中接触、感知和传承优良家风,初步形成认知认同 [1]。在活动体系的具体实施中,应重视志愿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家风宣传小使者”活动,让学生在社区宣传栏张贴自制的家风海报、分享家风小故事;家长则作为指导员陪同孩子参与社区助老、助残、环保等公益服务,使他们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感悟家风蕴含的责任,社区则可以提供资源和平台,如家风展示馆、非遗传承基地,为学生开展“家风采风”等志愿行动创造条件,通过家庭“讲述—示范—反馈”、学校“引导—评价—激励”、社区“支持—拓展—共享”的全链条运作,形成有计划、有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实现小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内化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学校、社区共育合力的持续生成。
三、家校社联动机制下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实施策略
(一)引导家长参与
在家校社联动机制下,实施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时,引导家长深度参与是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讲话中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这一重要论述为家风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开展家庭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体框架下,学校应把家风主题志愿服务作为重点子项目,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途径将家长纳入组织和实施,学校要建立家校社协作委员会,明确家长在志愿服务中的职责,如协助策划活动等;通过家长会、线上平台、家校联系册等渠道,向家长传达家风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激发其内在认同感;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将家长纳入“讲家风故事”等环节,让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应设计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路径,充分体现家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如走访孤寡老人、协助社区环保行动,在实践中演绎家风的责任;也可在学校的引导下参与“家风宣传小讲堂”,分享自身家庭的好家训、好家规,成为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榜样力量,学校应通过多维度评价体系,对家长与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进行反馈,如颁发“家风传承家庭”证书,营造荣誉感、持续动力。
(二)利用社区资源
在家校社联动机制下,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对社区资源的深度整合,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指出:“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把好家风一代代传下去”,这一讲话明确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家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育人路径的大体框架,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子项目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在设计活动体系时,应主动对接社区文化馆、家风家训展览馆等优质资源,打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家风内涵的志愿服务场景,社区可以提供展示空间,如设立“好家风故事墙”,让学生在社区讲述家庭小故事,形成良好的互动;社区也可以提供指导力量,邀请德高望重的居民、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志愿导师,参与到学校的家风宣传中,形成家校社三方共育的实践链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将志愿服务作为家庭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项目,突出社区资源的开放性,通过社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学生可以与家长共同参与公益活动,如慰问独居老人、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让“好家风”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得到具体体现,社区可以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物资、场地支持,例如提供宣传物料,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学校要将这些实践过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可追踪的评价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形成长效。
四、结语
家校社联动机制下小学生家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对传统美德教育的继承,更是推动协同育人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家庭、学校与社区三方面的力量,丰富实践内容,激发家长与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有助于把家风教育落细、落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之中,今后,应持续完善机制、创新形式,推动家风主题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真正实现三方联动、同向同行,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许海琴 . 例谈小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策略 [J]. 班主任之友( 小学版 ), 2023(3).
[2] 顾任飞. 区域资源统整下的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设计研究[J].辽宁教育 , 2022(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