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获得感、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路径

作者

李娜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133000

李娜(1997.3—),女,汉族,籍贯:山东菏泽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2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心理学

摘要:本文聚焦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核心观点,从“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及“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先阐明教育人民立场系党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教育根本属性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路径。继而剖析教育公平关键意义后可知,推动资源配置优化与教育改革深化,方能使教育成果更广泛均衡惠及全民。最后强调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作用,指出其可缩差促和谐、助力共富。文章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深度探索,为教育现代化与强国建设夯实理论、提供实操指引,为民众优质公平教育开辟路径范例,推动教育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关键词:人民中心教育、教育获得感、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正义、教育普惠、教育资源配置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特别是他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是为提升教育获得感、促进教育公平与正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领域的公平性构成了社会公平的关键基石,并且是通向社会公正与平等的一条核心路径。因此,深入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分析教育获得感、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路径,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升教育获得感,促进教育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本文旨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具有启发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二、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

1、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重视的社会问题之一。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地强调,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与党的长远规划的基石,其发展务必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确保发展动力源自人民,发展红利亦需全民共享。这要求我们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 [1]刘佳.习近平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论述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3):137-145.]。

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党和政府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吴佳莉,郑程月,吴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演进与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6):74-79.DOI:10.14138/j.1001-4519.2018.06.007406.]。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城市到农村,教育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等,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的教育焦虑,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同时,我们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鼓励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3]刘俊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分析[J].大学,2020,(45):91-9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的根本追求[ [4]赵宇星.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论述研究[D],2021.]。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 [5]张春龙.让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J].唯实,2024,(06):9-12.],使教育成为增进民众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及确保安全感的关键因素。

2、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获得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关键在于保障人民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关乎民众利益和国家发展的关键,发展教育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这体现对教育本质的洞察和党的服务宗旨。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教育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具体措施包括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 [6]顾严.十五年基本公共教育势在必行[J].团结,2019,(06):28-31.],持续增进残疾人的教育可及性,并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保障措施,同时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系统。

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缩小群体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7]陈松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解读:认识素质教育的新保障--以南通市的教育实践为例[],2015.]。必须着重于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在共同发展与成果共享中,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实惠,进而获得促进个人成长、服务社会、造福民众的能力。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唯有如此,方能切实践行以人民为核心的教育发展宗旨,确保人民群众在教育进步的历程中收获更多的满足感、喜悦感与安定感。

三、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发展差距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8]张萍芬.从农村教育资源现状探析教育不平等[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04):51-52.]。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盛会中着重提出,需促进地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教育的高品质均衡性进步。

如今,我国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城乡与区域之间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现象。为此,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升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和远程教学工具,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覆盖到偏远和资源匮乏地区。

此外,针对各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政策规划者应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政策策略,以期有效应对并解决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支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仅可以缩小教育发展差距,还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9]徐爱萍.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性[J].学理论,2010,(17):204-205.]。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打破贫困循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下,提高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至关重要。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亟待提升,但它们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10]官龙涛,单玉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J].商,2015,(25):44.]。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资源。同时,应鼓励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支教,提升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此外,还需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让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11]刘军,蒲定红,李祥.信息化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51-58.DOI:10.14084/j.cnki.cn62-1185/c.2020.03.007.]。借助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等多种途径,为这些学生开辟通道,使他们能够接触并共享来自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逐步缩减教育领域的差距。

在实施这些措施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教育监督机制,确保教育政策的落实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政府的引领下,联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并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模式,致力于提升欠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准,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12]汪洪江.基于高考大数据的教育公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这不仅是坚守教育公平,更是切实保障民众教育获得感。

3、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是达成教育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需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以保证人人、处处、时时皆可学。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融通,构建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 [13]孙绵涛,王刚.地方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10):19-27.]。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图书馆等,拓展学习渠道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

此外,应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多元合作的学习生态。推动学校与社区、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和职业培训,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建设学习型社会还需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围绕个人兴趣爱好、工作生活需要等,运用科学方法挑选和确定学习内容。同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以及先进思想体系的引领,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借由这些举措,提升全民素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筑牢民族复兴之基[ [14]郭占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和浙江实践[J].浙江经济,2015,(10):6-8.]。

四、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在教育范畴的拓展与映照,构成了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着重指出,务必大力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使人生绽放光彩的契机 。

教育公平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息息相关,并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机会的获取方面,必须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公正且平等的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予个体平等的发展机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迈进,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且充满活力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人幸福的有力杠杆。

同时,教育公平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15]李博.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其新发展[D].青海师范大学,2013.]。通过教育公平,可以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全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将教育公平视作社会公平之基,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力求让每个孩子皆可享公平且优质的教育。

总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关键部分与重要保障及实现途径。

2、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乃国、党大计,公平且有质教育是民族复兴奠基工程。为此,需秉持以民为中心思想,将全民利益置顶。

在办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6]王明露.教育公平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研究——基于罗霄山片区S民族小学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8,(09):44-49.DOI:10.16215/j.cnki.cn44-1371/g4.2018.09.008.]。这要求我们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执行上都要做到公平合理,让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在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与创新教育方法进程中,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办好优质公平教育,既提升国民素养,亦赋予个体出彩机遇,此乃教育要旨,亦为社会公平正义之径。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7]张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0.DOI:10.27713/d.cnki.gcqgs.2020.000111.]。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中,这不仅是理念,更是行动指南[ [18]熊佳.浅析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J].兵团党校学报,2018,(06):20-23.]。教育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成为全民共享的资源[ [19]王爱义.论学习化社会中继续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2004,(02):32-3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孩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20]钟林.职业院校智慧课堂应用现状与优化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4,(28):89-92.]。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政策制定、资源分配、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努力消除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教育宜因材施教,尊学生个性潜能,拓多元成长径。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成长渠道,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如此,教育方可化作扭转个人命运、推动社会前行之强劲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总之,人民中心教育理念乃新时代教育发展核心指引。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更是对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积极回应。通过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我们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人于教育觅得自身舞台,促个人与社会价值双升。

教育公平乃社会公平正义之基,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教育公平贯穿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努力消除教育领域的各种不公平现象,让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强大动力。

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优质、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教育,为百姓生活的美满幸福筑牢根基,为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予强劲助力。

2、展望

展望未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于教育中秉持人民立场,是敬过往、期未来之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获得感将进一步提升,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深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走向。在力促教育成果惠及全民的进程中,教育资源自会趋向科学均衡配置,实现优化;教育质量也必然逐步提升。此既契合民众对平等优质教育的热望,又似强劲引擎,为社会注入活力与创新力,助力社会在知识浪潮中破浪前行,于多领域绽彩,营造公平且充满希望的社会环境,筑牢社会繁荣根基。

秉持教育公平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此为你我共担之责。于后续教育践行之际,当始终立足人民本位,持续探寻革新之路,竭力使每名孩童皆可获取均等且优质之教育,令教育化作驱动社会前行之强劲引擎。唯有如此,方能携手共赴璀璨前景,铸就中华民族之伟大振兴。

参考文献

[1]刘佳.习近平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论述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3):137-145.

[2]吴佳莉,郑程月,吴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演进与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6):74-79.DOI:10.14138/j.1001-4519.2018.06.007406.

[3]刘俊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分析[J].大学,2020,(45):91-93.

[4]赵宇星.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论述研究[D],2021.

[5]张春龙.让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J].唯实,2024,(06):9-12.

[6]顾严.十五年基本公共教育势在必行[J].团结,2019,(06):28-31.

[7]陈松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解读:认识素质教育的新保障--以南通市的教育实践为例[],2015.

[8]张萍芬.从农村教育资源现状探析教育不平等[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04):51-52.

[9]徐爱萍.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性[J].学理论,2010,(17):204-205.

[10]官龙涛,单玉坤.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析[J].商,2015,(25):44.

[11]刘军,蒲定红,李祥.信息化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51-58.DOI:10.14084/j.cnki.cn62-1185/c.2020.03.007.

[12]汪洪江.基于高考大数据的教育公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13]孙绵涛,王刚.地方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10):19-27.

[14]郭占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和浙江实践[J].浙江经济,2015,(10):6-8.

[15]李博.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其新发展[D].青海师范大学,2013.

[16]王明露.教育公平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研究——基于罗霄山片区S民族小学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8,(09):44-49.DOI:10.16215/j.cnki.cn44-1371/g4.2018.09.008.

[17]张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0.DOI:10.27713/d.cnki.gcqgs.2020.000111.

[18]熊佳.浅析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J].兵团党校学报,2018,(06):20-23.

[19]王爱义.论学习化社会中继续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2004,(02):32-33.

[20]钟林.职业院校智慧课堂应用现状与优化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4,(2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