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两宋史纲》中诗歌的翻译挑战

作者

欧阳志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50

1. 文献综述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因文化内涵与审美形式面临独特挑战。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后,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提出翻译是文化实践,需协调不同意义体系;霍米・巴巴的 “文化杂交性” 强调翻译的意义重构属性。国内学者中,许渊冲主张语义、音韵与审美对等平衡,注重保留“诗魂”;王克非提出 “补偿” 策略应对不可译元素。现有研究多关注语境嵌入性诗歌,但针对《两宋史纲》中宋代诗歌的专项研究较少。本文聚焦该文本,探讨文化导向翻译策略的应用。

近年,语境嵌入性诗歌翻译研究增多,但针对《两宋史纲》中宋代诗歌的专项研究较少。该书作为重要历史文献,其中诗歌兼具文学价值与历史文化内涵,对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聚焦该书,探讨文化导向翻译策略的应用。

2. 理论框架

文化翻译观源于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研究,突破传统语言操作认知,将翻译定义为复杂文化活动,涉及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象征系统的传递交流。

从该视角看,翻译处于特定文化语境,受源语与目标语文化双重影响。两种文化有独特历史轨迹、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构成不同意义体系。译者需搭建桥梁,理解源语文化意义,结合目标语读者背景处理文本。

因此,宋代诗歌翻译需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平衡忠实原文与文化差异考量。既要保留文化特色,不篡改删减有意义内容,又要采取恰当策略助目标语读者跨越障碍,理解深层含义,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本文以此为框架,结合《两宋史纲》案例,分析三种翻译策略,探讨如何保留诗歌文化精髓与文学性。

3. 案例分析

3.1 意象对等策略

意象对等策略是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重要策略,核心是在目标语中选择对应表达,保留源语意象的象征意义与审美价值,重构文化功能对等的目标语意象。勒菲弗尔强调,意象是文化意义载体,翻译需重视其文化功能传递。

原文(节选):

“朝饮渤海水,暮宿昆仑巅;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译文:

"Drinking the waters of Bohai in the morning,

Sleeping atop Kunlun peaks at dusk;

Using connected mountains as his zither,

And the long river as its strings"

本诗是典型文化意象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川河流被赋予丰富内涵,诗人将群山比作琴、长河比作琴弦,既展现自然雄浑,又蕴含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体现文人对自然的敬畏热爱。

译者采用意象对等策略,“连山” 译为 “connected mountains”,“长河” 译为 “long river”,保留形态与绵长意象;“以为琴” 译为 “ashis zither”,“为之弦” 译为 “as its strings”。“zither”(齐特琴)与中 国古琴有相似性,让英语读者结合自身文化认知理解以自然为乐器的构想。

此翻译保留核心意象,传递原作恢弘气势与审美意境,使英语读者感受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文化意象有效传递,避免意义流失,让读者在自身文化框架内欣赏源语诗歌魅力。

3.2 补偿策略

跨文化翻译中,因语言、文化、审美差异,部分源语元素难以直接翻译,需用补偿策略。维奈与达尔贝勒纳指出,该策略是在目标语无法直接再现源语表达时,通过译文其他部分调整补充,弥补意义损失,维持整体传播效果。

原文(节选):

“述某州某县某乡某里,住何人地,佃何人田。

谁念干戈未息肩?”

译文:

"Describing a certain prefecture, county, township, and village, Where people reside, whose land is tilled. Who remembers that warfare has not ceased?"

原文 “述某州某县某乡某里” 用排比式官僚用语重复,营造繁琐刻板氛围,批判官场形式主义与漠视民生,具强烈社会批判内涵。

英语中直接直译会显冗长,不符合表达习惯,削弱批判力度。译者将其简化,虽失重复效果,但以正式客观的语体风格补偿,模拟官僚文书的冷漠,让英语读者感受社会批判意味。

“谁念干戈未息肩?” 中 “未息肩” 形象描绘战乱带来的疲惫,蕴含历史疲惫感与和平渴望。译为 “Who remembers that warfare has notceased?”,弱化具象感,但保留反问句式,引发读者共鸣,传递诗人对战争不休的痛心无奈,保留历史厚重感与情感张力。

3.3 阐释性翻译策略

阐释性翻译策略基于塞莱斯柯维奇与勒代雷的理论,侧重传递源语文本整体意图与深层意义,非字词严格对等,适用于含抽象哲学概念、复杂文化典故的文本,助目标语读者跨越语言文化障碍。

原文(节选):

“自古英雄亦苦辛!行藏端欲付何人?

糟粕所存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译文:

"Since ancient times, heroes too have suffered hardships!

Whom can I entrust my hidden thoughts and deeds?

The dregs that remain are not the essence of beauty,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brush to capture such a spirit."

“自古英雄亦苦辛” 蕴含对英雄命运的洞察,译者用 “Sinceancient times” 营造历史氛围,“suffered hardships” 概括 “苦辛”,传递诗人对英雄悲剧命运的感慨与情感基调。

“行藏” 源于《论语》,含出仕与隐居、行为与思想等复杂内涵,直译难达意。译者译文里,“hidden” 体现 “藏”,“thoughts anddeeds” 涵盖 “行”,具象化抽象概念,保留反问句式与内省语气。

“糟粕所存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含对事物本质与表象关系的思考。译者以 “dregs” 译 “糟粕”,“essence of beauty” 译 “粹美”,传递对立关系;“丹青难写是精神” 译为 “And it is difficult forthe brush to capture such a spirit”,用 “brush” 对应 “丹青”,“spirit”对应 “精神”,简洁传递内在精神难以外在形式描绘的哲学内涵。

阐释性翻译让诗歌抽象哲学概念与情感内涵准确传递,使英语读者领略宋代诗歌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结论

《两宋史纲》中宋代诗歌翻译需平衡语言精准与文化敏感。意象对等、补偿、阐释性翻译三种策略具重要应用价值,从不同角度解决文化传递问题,构建文化适配译文。意象对等策略在目标语中重构同等文化功能意象,让目标语读者感受意境美与文化内涵。补偿策略为 “不可译” 问题提供途径,通过译文调整弥补意义损失,保证社会批判意义、情感内涵等完整传递。阐释性翻译解决抽象哲学概念与复杂文化典故翻译难题,助目标语读者理解深层思想。三种策略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构成完整文化导向翻译策略体系。译者作为文化中介者,应合理选择翻译策略,从而深化中国文学全球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荫麟. 两宋史纲[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2. 殷世宇 . 两宋史纲 [M]. 新加坡:新加坡维泽科技出版社, 2025.12. 3.Bassnett, S., & Lefevere, A. (1992).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4.Vinay, J. P., & Darbelnet, J. (1995).  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 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