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林婉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第五中学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从“技术操作”转向“科学素养”培育,强调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生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重技能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困境,如学生虽能熟练操作软件,却缺乏将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化教学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问题情境 - 协作探究 - 成果迭代”的闭环,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信息科技原理的理解,并形成跨学科整合能力。

一、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特点

(一)真实情境驱动,强化实践应用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将抽象技术转化为可操作任务。例如,在“校园智慧管理系统设计”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运用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技术解决校园资源分配问题。此类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更通过“发现问题- 设计解决方案- 实施验证”的闭环,使学生深刻理解技术原理,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学技术”到“用技术”的转变。

(二)跨学科融合,培育综合素养

项目化教学突破学科壁垒,将信息科技与数学、艺术、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例如,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中,学生需结合数学建模优化算法效率,通过艺术设计提升人机交互体验,并运用科学思维分析数据规律。此类跨学科实践不仅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更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与批判性思维,形成“技术 + 人文”的复合型素养。

(三)动态评价反馈,促进个性发展

项目化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反馈机制,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实时监测学生操作数据,如代码调试次数、协作参与度等,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建议。例如,在“物联网应用开发”项目中,教师根据学生阶段性成果(如原型设计、功能测试)给予差异化指导,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反思改进。这种动态评价模式既关注技术成果,更重视思维过程,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二、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真实情境驱动,构建项目主题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需扎根现实土壤,以真实问题为锚点,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例如,在“校园智慧管理系统”项目中,教师以“传统考勤耗时长、图书错架率高”等校园痛点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成立项目小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需求,并运用流程图工具梳理系统功能模块(如人脸识别考勤、RFID 图书定位、数据可视化分析)。学生需结合 Python 编程与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实现包含用户权限管理、异常数据预警等功能的原型系统。某校实施该项目后,学生不仅掌握了OpenCV 图像处理、MySQL 数据库操作等核心技术,更在答辩环节提出“增加家长端实时通知”“开发移动端小程序”等创新方案,体现出对技术伦理(如隐私保护)、社会责任(如资源优化)的深度思考。此类项目将抽象技术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使学生深刻理解信息科技的社会价值,激发其探索欲望与创新潜能,真正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二)分层任务设计,满足差异化需求

项目化教学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梯度任务设计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在“物联网传感技术”项目中,教师依据学生能力水平设置三级任务体系:基础任务聚焦硬件连接与数据采集(如超声波传感器与掌控板的电路搭建、数据传输测试),进阶任务强调算法设计与逻辑优化(如编写条件判断语句实现自动避障、调试PID 算法提升响应速度),拓展任务则鼓励跨学科整合与创新(如结合数学模型优化传感器灵敏度、设计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某班级实施分层任务后,基础薄弱学生通过“硬件组装 - 基础编程”的递进式学习,逐步掌握物联网技术原理;中等水平学生在算法调试中提升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学有余力者则通过“传感器 + 数学建模”的跨学科实践,探索技术应用的边界。

(三)跨学科整合,培育综合素养

信息科技项目需打破学科壁垒,融入科学、艺术、数学等知识。例如,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中,学生需运用物理知识分析传感器工作原理,通过数学建模优化分类算法,并使用3D打印技术设计垃圾箱结构。某校学生团队将项目成果应用于社区实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厨余垃圾含水量高导致分类错误率高”的问题,进而提出“增加烘干模块”的改进方案。此类实践不仅提升技术能力,更培养其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使信息科技成为跨学科整合的桥梁。

(四)动态评价反馈,促进持续改进

项目化教学需建立“过程性 + 终结性”评价体系。例如,在“校园气象站”项目中,教师采用“三维评价表”:技能维度(硬件搭建、代码调试)、协作维度(分工合理性、沟通效率)、创新维度(功能拓展性)。学生需在每个阶段提交日志,记录调试过程与改进思路,并通过“项目路演”接受师生质询。某校引入“数字画像”系统,实时追踪学生代码提交次数、协作讨论频率等数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依据。此类评价机制使学生从“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在迭代优化中深化对信息科技原理的理解。

结语: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教学以真实问题为锚点、以核心素养为内核,通过“情境驱动 - 分层赋能 - 跨域融合 - 动态迭代”的闭环设计,重构了“学技术”到“用技术”的育人路径。它不仅让学生从“代码操作者”蜕变为“问题解决者”,更在项目实践中培育其系统思维、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例如,从“校园智慧管理系统”中理解技术伦理,从“物联网传感项目”中感悟学科融合的价值,从分层任务中体验个性化成长的乐趣。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知识孤岛”,使信息科技成为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丁虹霞.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课堂建构[J].华夏教师 ,2025,(11):77-79.

[2] 单华 . 探讨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的项目化学习 [J]. 华夏教师 ,2024,(27):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