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

孙妍

泉州市北附中学

引言: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载体,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思维能力的淬炼。然而,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仍深陷“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教师侧重字词句的机械讲解,学生困于死记硬背,课堂沦为应试训练场,导致语言运用能力萎缩、思维发展缺位、审美水平隐退、文化传承断裂。

一、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语言建构与文化理解的深度融合

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突破了传统“字词翻译—语法解析”的单一模式,转向语言建构与文化理解的共生共进。教师通过字理溯源。如“孝”字的甲骨文形态与《陈情表》中“乌鸟私情”的呼应、语境还原。例如,结合汉代选官制度解读《张衡传》中的“举孝廉”等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文言词汇与历史文化的语义联结。学生在解析“之”“其”“以”等虚词的语境义时,同步理解儒家“礼治”思想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实现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文言文学习成为文化基因的解码过程。

(二)思维发展与审美创造的协同共进

文言文教学从接受式记忆转向探究式创造,以思维发展撬动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是否具有普适性《兰亭集序》中生死观的现代启示等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构文本逻辑,在辩论与改写中重构认知框架。同时,借助诵读的声韵节奏。如《赤壁赋》的平仄变化、跨媒介改编。将《鸿门宴》转化为剧本杀情境等手段,激活学生对文言意象、章法结构的审美感知,使思维训练与审美创造形成双向赋能的闭环。

(三)文本解读与现实关照的有机贯通

核心素养导向的文言文教学强调以文化人,注重文本价值与当代生活的对话。教师通过创设如果李密生活在当代,如何平衡尽孝与尽忠等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将《陈情表》中的伦理困境转化为对现代家庭责任、职业选择的思考;结合“一带一路”背景解读《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挖掘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这种古今对话不仅深化了文本理解,更促使学生将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实现文言文教学从“知识积累”到“价值引领”的跨越。

二、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境浸润,消解语言隔阂

文言文教学需突破时空壁垒,通过情境创设降低理解难度。如《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动态地图展示春秋时期晋、秦、郑三国的地理关系,结合“夜缒而出”的动画模拟,还原烛之武孤身入敌营的惊险场景,当学生以“秦国谋士”身份模拟谈判时,能更直观理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东道主”一词的古今异义,其词义辨析正确率提升至。这种沉浸式体验使抽象的文言词汇转化为具象认知,例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的背信弃义,通过角色扮演可让学生深刻体会晋国“贪得无厌”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作者通过历史事件传递的治国智慧。

(二)思维激活,突破理解瓶颈

以问题链驱动批判性思维是破解文言文逻辑难题的关键。在《劝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梯度问题:“青取之于蓝”的比喻如何论证“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的对比揭示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例如,当学生分组辩论“荀子‘性恶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时,学生能结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提出“思考需与实践结合”的观点,远超传统讲授法。这种思维训练不仅深化了对“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论证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审美体验,唤醒文化感知

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具有多维性与隐晦性,需借助多模态资源构建沉浸式体验场域以实现深度激活。在《赤壁赋》教学中,教师可融合听觉、视觉与文学创作三重路径:播放古琴曲《流水》配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吟诵,通过琴音的婉转悠长与诵读的抑扬顿挫,引导学生捕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中箫声的凄清与情感的绵邈;同步展示宋代《赤壁图》的工笔写意与现代数字绘画的3D 建模,在“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视觉对比中,促使学生用文字解构传统水墨的留白意境与数字艺术的立体透视。这种跨媒介审美教学使学生能精准剖析“主客问答”中乐—悲—喜的情感递变逻辑,较传统讲授法提升,且学生在将“寄蜉蝣于天地”改写为现代诗时,能通过“像一粒星尘坠入光的褶皱”等意象,保留原句的渺小感与宇宙意识,实现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创造的完整迁移,彰显多模态教学对文言文审美潜能的释放效能。

(四)文化贯通,深化价值认同

文言文教学需架设古今对话的桥梁。在《陈情表》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当代孝道困境”案例:若李密生活在今天,面对“尽孝”与“职业发展”的冲突该如何抉择?学生通过分析“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的伦理逻辑,结合“常回家看看”入法等现实议题,撰写《新二十四孝倡议书》。上海某实验学校的调研显示,这种文化溯源教学使学生能联系“乌鸟私情”理解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型,较单纯记忆文言知识点提升文化认同度。当学生将“但以刘日薄西山”的生死观与抗疫中的“逆行者”精神对照时,反思日志体现出对“责任担当”的深层理解,实现了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结语:

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的观照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已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桎梏,转向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当教师以情境浸润消解时空隔阂,让学生在动态历史场景中触摸“烛之武退秦师”的智谋;以思维激活破解理解困境,引导学生在“劝学”的古今对话中重构认知框架;以多模态资源唤醒审美感知,借助琴箫和鸣与数字艺术解构“赤壁赋”的宇宙意识;以文化溯源深化价值认同,促使学生在“陈情表”的伦理思辨中理解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型,文言文便不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活化的精神基因。

参考文献:

[1] 朱骞 .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研究 [J]. 汉字文化 ,2024,(12):123-125.

[2] 章寅臻 . 浅析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J]. 汉字文化 ,2022,(2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