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野下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影响

作者

白丽荣 张秀兰

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劳动教育是塑造时代新人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更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部分学校将劳动简化为卫生打扫或手工制作,忽视了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引领功能。这一困境的破解,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民族传统职业教育正是其中的“活态样本”。

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野下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对大中

(一)厚植文化根基,强化劳动价值观认同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天人合一”“勤劳致远”等价值理念。蒙古族游牧技艺中的“轮牧制”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智慧,傣族竹编工艺中的“器以载道”传递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这些文化基因融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能通过沉浸式实践(如搭建蒙古包、制作传统农具)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与文化传承的关联,从而超越“劳动即体力付出”的片面认知,形成“劳动创造文明”的深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二)优化教育形态,构建“技道融合”实践体系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以“做中学”为核心,其教育场景兼具生活性与系统性。例如,蒙古族马鞍制作需经历选材、雕刻、鞣制等 30 余道工序,每一步都蕴含技术规范与伦理要求;黎族黎锦纺织通过“经线彩绘-纬线编织”的协作模式,培养团队意识与审美能力。大中小学可借鉴此类模式,开发“传统技艺 + 现代需求”的融合课程(如用 3D 建模辅助榫卯结构教学),将劳动教育从单一技能训练升级为“技术掌握 - 文化理解 - 价值内化”的立体化过程,破解当前劳动教育“重结果轻过程”的困境。

(三)培育时代新人,赋能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强调“劳动即修行”的伦理观,其教育目标直指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哈萨克族“冬不拉”制作要求匠人兼具音乐素养与木工技艺,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需融合植物学知识与艺术创造力。这种“跨界整合”的教育理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参与民族传统劳动实践,学生能在真实场景中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成长为兼具技术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民族复兴提供持久动力。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野下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职业教育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开发“文化 + 技能”双主线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与技术规范,大中小学可将其转化为系统化课程。例如,内蒙古某小学开发“草原小牧人”课程,以蒙古族游牧技艺为载体,设置“四季轮牧规划”“蒙古包搭建”“奶制品制作”等模块。学生需通过观察草场返青情况制定迁徙路线,使用传统毛毡与现代保温材料对比搭建蒙古包,并记录不同工艺对能耗的影响。课程中融入“不伤幼树选材”“牲畜福利保护”等生态伦理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理解“劳动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该校实践显示,学生劳动参与度提升,且在作文中频繁提及“对草原的责任感”,证明文化浸润能有效增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力。

(二)建设“场景化 + 跨学科”实践基地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的实践场景具有生活化、综合性的特点,可为劳动教育提供真实情境。云南某中学与彝族村落合作建立“非遗工坊”,学生需在传统织布机上完成“经线染色 - 纬线编织”的全流程,同时学习植物染料提取(化学)、织物密度计算(数学)、纹样文化寓意(历史)等跨学科知识。基地还设置“模拟集市”环节,学生需定价销售自制织品,体验“劳动成果转化”的经济逻辑。这种“技术实践 + 学科融合 + 市场反馈”的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动作重复,更是知识应用与价值创造的过程,其问题解决能力较传统劳动课提升。

(三)构建“师徒制 + 项目式”育人机制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以“口传心授”为特征,大中小学可借鉴其师徒传承模式。贵州某小学邀请苗族银饰锻造非遗传承人驻校,采用“1名导师 +5 名学生”的小班制,从银料选矿、淬火锻造到花纹雕刻进行全流程指导。学生需在3 个月内独立完成一件银饰,并撰写“匠人心得”记录技术突破与文化感悟。同时,学校设计“银饰文创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结合现代审美改良传统纹样,优秀作品在当地文旅市集展销。这种“技艺传承 + 创新实践”的双重训练,使学生既掌握非遗技艺,又理解“传统工艺现代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其职业规划意识显著增强。

(四)搭建“数字化 + 展评式”传播平台

民族传统职业教育的传播需突破时空限制,数字化技术可助其扩大影响力。新疆某中学开发“丝路匠心”数字博物馆,通过 3D 建模还原维吾尔族土陶制作、哈萨克族毡绣等工艺流程,并附加“匠人访谈”“历史溯源”等多媒体内容。平台设置“劳动成果云展厅”,学生可上传传统美食制作、农具改良等视频,由非遗传承人、教师、家长组成评审团进行点评。例如,某学生将蒙古族“马头琴共鸣箱”结构应用于自制吉他,获评“最佳创新奖”。这种“虚拟展示 + 多元评价”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创造力,更通过社会认可强化其职业荣誉感,形成“劳动- 展示- 激励”的良性循环。

结语: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化,既需要扎根现实土壤,亦需回望文明星河。民族传统职业教育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以其“技道相融”的智慧,为破解当前劳动教育“重技能轻素养”“重形式轻内涵”的困境提供了关键路径。从蒙古族游牧技艺中的生态伦理,到彝族银饰锻造里的匠人哲学,再到哈萨克族毡绣工艺中的协作精神,这些传统教育模式不仅传递着生存技能,更将“敬天爱人”“精益求精”“和合共生”等价值观熔铸于劳动实践之中,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注入了“以文化人、以技立身”的深层动力。

参考文献:

[1] 朱珈楠 , 凌嘉虹 . 高校劳动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契合逻辑与实现路径 [J/OL].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6[2025-06-29].

[2] 李昕 , 罗龙君 , 霍肖 , 等 .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工程实践创新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J]. 高教学刊 ,2025,11(18):70-73.

本论文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2021 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视野下,民族传统职业教育走进校园的价值研究”(项目计划编号:NJSZ210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