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作者

汪星辛 汪小钞

1.重庆市万州区红光经开小学 重庆市万州区 404100 2.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新阳小学 重庆市云阳县 404500

摘要:随着教育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寄宿制学校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寄宿制学校采取全封闭或半封闭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施统一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相比于普通学校,寄宿制学校的运营难度更大,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也更复杂,这对教师队伍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调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发现当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系统分析了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管理能力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小学教师;管理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寄宿制学校的开办与管理。虽然国内外对寄宿制学校的研究都非常丰富,但由于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国外的寄宿制学校大多数是办学条件好,供上流社会子女就读的贵族式学校。而国内的寄宿制学校则多是由于布局分散,办学投资效益与质量较低等原因才设立的。且当前我国所开办的小学寄宿制学校中大多数位于乡村,城区寄宿制学校较少。由于学生长时间在校,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与管理成为一大难题,教师不但要做好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工作,还要进行课后的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观察分析现状,发现并探究问题,为提高教师管理能力展开深入研究。

一、当前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一)过于重视学业成绩管理

在教育内卷的环境下,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招生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各校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寄宿制学校也不例外[1]。大多数教师将本学科的学业成绩摆在第一位,学校对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认定也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考核,但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很难得到教师的重视,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二)学校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

部分寄宿制学校并没有完善系统化的管理体系,都是交待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去处理班上的各项事务,让班级能够正常运作即可。导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承担工作量大,责任过大,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条理性,长期下去导致学校教师在工作上仅仅只是在遇到问题时才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去预设问题,也缺乏结构化的问题解决思路和艺术化的问题解决办法[2]。

(三)缺少家校沟通与合作管理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虽然周一至周五都是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交给学校教师管理,家长在其中也应该要承担管理者的角色,毕竟家长的一言一行也对孩子有极大的教育影响,同时家长的配合也能促进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当前部分寄宿制学校教师没有重视家校沟通与合作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没有从学生成长历程角度落实家校合作工作,部分教师只是在某位学生身上出现一些棘手的教育管理问题后,才联系家长,将问题反映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做。然而这种做法,有时不但无法得到家长的重视,反而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因为家长看到的更多是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而不是孩子的成长。

二是采取躺平式管理教学,这部分教师几乎很少联系家长,面对小问题只是简单的处理,只有遇到大问题的时候才会引起重视,家长与这类教师的沟通交流机会减少,双方沟通桥梁没有搭建好,教师对学生也不能够全面了解,必然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能力提高策略分析

(一)以学业为基础提高教学能力

寄宿制学校的学业成绩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应建立学科管理体系,设置各学科教研组、各年级学科备课组及教学评估小组。学科教研组负责本学科的教学、质检、比赛、评估分析等各项工作,抓大方向,分配学科教学重要任务,每个月定期开展交流、会议。各年级学科备课组要落实上传下达功能,完成教研组安排的任务,备课组长负责监督同组成员的教学工作完成情况,例如考勤、作业批改、教案和听课笔记的书写等等,组织同组教师对课堂互听互评,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教学管理评估小组负责监督管理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通过抽查形式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整体向好发展。

为了锻炼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班级建立学习小组,按照班上学生整体学业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划分为4至6人的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由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听课监督、作业管理、行为习惯监测等工作,实现组内成员的共同进步与提高。通过将学生自治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能够尊重学生主体性,也能够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提升班级的班风和学风。

(二)以生活为前提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更好地得到社会及家长的认可,提升教育满意度,要在生活管理工作上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工作:

一是做好家校沟通和管理工作。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班上每一位孩子,才能把生活管理工作做好。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家访配合的形式,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孩子在成长中所养成的行为习惯、性格、情绪特征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并记录下来整理成班级学生成长档案,以此精准地获取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征,切实提高生活管理的效果。

二是建立学校物资应急储备系统。学校应建立应急储备系统,从生活资料、医疗卫生、心理健康三个维度去准备。每学年开始前后勤人员要组织采购好生活、医疗卫生物资等,确保满足学生基本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医务室应及时更新药品器械,心理健康室的建设和使用要符合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标准和要求,要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组建的应急管理队伍要定期组织训练和学习,确保随时具备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通过结构化、系统化地开展学生生活和学业等方面的管理,也提升了教师的管理能力。

(三)坚持德育为本开展全面育人

寄宿制学校中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的校风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举止。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以德育为主题开展各类班会活动,如:“名人励志故事”、“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等,让学生以角色扮演、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参与其中,从而良好的文化环境渲染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可以挖掘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例如语文教师从革命为题材的课文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数学教师从中国数学史发展来指导学生感受古人对数学研究的贡献,感受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敢于探索钻研的精神。

三、结语

寄宿制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积极主动投入到寄宿生的管理工作中,分析现状找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策略,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促进寄宿制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慧.关于开展家校共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以寄宿制小学为例[J].中外交流,2021,28(1):314.

[2]孙承艳.寄宿制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能力培育的实践[J].中小学班主任,2022(5):67-68.

本论文系重庆市万州区“十四五”规划2023年“复合型教师培育”专项课题“小学寄宿制学校教师管理能力提升研究”(课题批准号WJGJS-2023-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