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
蔡亮
甘肃省文县城关第一幼儿园
引言:
幼儿时期是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亲身感知、体验以及实践的生活场景中融入民族共同体理念,从而能让幼儿深入理解共同文化,还能产生深度的情感联结。这不仅促进幼儿能在自然探索的过程中内化团结互助的价值,形成情感纽带,还能提升幼儿的集体归属感与规则意识。因此,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探究幼儿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尤为重要。
一、幼儿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社会认知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在日常活动及游戏的过程中,要利用传统游戏、节日故事以及民族服饰等具象化载体,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共同体意象“56 个民族如石榴籽般团结”,引领幼儿在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然探索和感知不同民族共有的国家符号,如春节、长城以及国旗等,从而能够有效奠定幼儿的整体认知。同时,幼儿情感教育具有发散性、先导性的特点。以“共情体验”为核心,设计多元化的歌舞绘画以及表演等活动,可将各类文化的陌生感消除,从而增强幼儿的归属感[1]。
二、幼儿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
1. 浸润式环境创设:营造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环境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文化认同感萌芽的重要时期。环境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可将民族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幼儿亲身感知、体验的生活场景。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及教师要严格遵循幼儿的曲线思维特点,在日常活动或游戏中适时融入中华文化符号,以持续环境互动的方式创建系统化的认知基础。而后聚焦设计幼儿可操作的文化元素,促使学生在自然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情感联结。例如,幼儿园在创设浸润式环境的过程中,实施主题空间情境化、生活细节符号化以及多元文化浸润的方式。首先,幼儿园在主走廊增设“民族娃娃长廊”,走廊的墙面上增设了 56 个民族卡通浮雕,幼儿通过触摸傣族象脚鼓模型,可以了解其触发的童声讲解:“这是傣族小朋友的节日乐器”。在班级中可增设“民族文化体验区”,定期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比如,9 月“新疆风情周”活动,幼儿园可陈列艾德莱丝绸儿童服饰、葡萄架模型与手鼓,幼儿可以穿戴一些应景的服饰扮演新疆“小古丽”采摘葡萄;在10 月来临之际,幼儿园可将“云南印象”替换成茶山微景箱、扎染方巾,设置游戏角“泼水祝福”,用彩虹模拟澜沧江,幼儿通过抛接布艺花瓣的方式完成模拟版的节水型民俗体验。同时,幼儿园还可在日常活动和游戏中融入文化符号,在饮水区设置“石榴籽喝水表”详细记录饮水次数定期统计,关注各小组的团结情况。在多元文化浸润过程中,幼儿园可创设听觉环境,融合《洞庭鱼米香》《草原童谣》等地域化改编童谣作为活动背景音。同时,还可让幼儿自选一个民族自治绘本,如通过苗族女孩叫壮族男孩做五色饭等情节,画出各民族互助的简笔画图案。通过此方式,不仅能让幼儿深入理解文化,培养其团结意识,还可充分保障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性。
2. 融入一日活动各环节: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有机渗透共同体意识
幼儿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基于一日流程的具体环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2]。以“传统节日文化体验”的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在主题活动中自然融入共同体意识教育。众所周知,晨间谈话是激活幼儿文化认同的关键起点,幼儿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各民族服饰卡片或中国地图,立足“我们共同的节日”,引导幼儿进行对话,从而能够发现:“壮族家庭会做一些彩色的糯米饭、蒙古族小朋友春节时会穿旗袍献哈达,但是大家都会贴福字、吃团圆饭。”当幼儿齐声说道:“春节是中国的节日”时,教师可适时引入一些简单的民族问候语,如维吾尔语“亚克西”、蒙古语“赛拜努”和普通话互相问好,让幼儿在语言互动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聚焦协作体验与理解尊重。在美工区,引导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绘制“民族团圆桌步”,选择藏族纹样的拓印工具与蜡染蓝布开展制作。如果在实践活动中存在颜料增强的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藏族谚语引导“一根羊毛织布成毯”,提示幼儿一起调制石榴红色并将图案形象地绘画出来,这样不仅能巧妙地化解冲突,还可让学生深入理解协作的价值。在建构区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创建“中华美食街”,引导幼儿借助月饼模型、烤馕模具等道具,分别经营“广式茶餐厅”“新疆馕饼店”。面对“顾客”拥挤的场景,教师可选择朗朗上口的儿歌提示秩序和互助,从而能够在情境中自然内化幼儿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促使幼儿深刻体验“团结一体”的归属感。
3. 深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统化主题活动强化共同体意识认知与实践
深化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本质在于通过系统规划、设定目标的多样化活动,引导幼儿在持续参与和拓展的过程中深化认知、激发情感并创新实践。与传统环境熏陶的隐性影响相比,主题活动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是系统性、探究性。教师可精选“我们都是一家人”“多彩中华”等主题,充分保障活动设计始终能够围绕同一个主线展开。例如,幼儿园在组织“民族服饰真漂亮”活动时,可让幼儿深切地感受到不同民族服饰的多元之美,还能利用“中华美食尝一尝”,引导幼儿深切体验共同的文化根基。整体教学活动丰富且多元,都是围绕实践体验、艺术创作、认知探索逐步展开的。特别是活动成果具有明显的外显化特征。在活动的结尾,教师会引导幼儿开展作品展示、具体行为模仿和情景表演。由此,不仅能将内化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真实可见的表达,还能增强幼儿的实践体验,真正实现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的融合统一,还可为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3]。
结语
综上,探究幼儿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创设浸润式环境、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主题深化活动,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育幼儿互助团结的情感认知,还能强化其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幼儿园需要持续深化优化环境的载体,创新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方式,全面推行主题教育。
参考文献:
[1] 宋慧荣 . 幼儿园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探究—— 以甘肃省秦安县第三幼儿园为例 [J]. 成功 ,2025,(08):94-96.
[2] 梁君玉 , 卓玛草 . 幼儿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研究 [J]. 中国民族教育 ,2024,(10):39-41.
[3] 罗银新 , 龙佳佳 . 幼儿园仪式活动启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蕴、特征及策略 [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35(04):37-47.
作者姓名 : 蔡亮 单位 : 邮编 :746400 出生年月: 19850803 男,汉 户籍:甘肃文县 学历:本科职你: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课题:课题立项号 2025zlzxxyb112
课题名称:幼儿园劳动教育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