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道法历史主题学习的效果评价

作者

葛金辉

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第二中学067400

引言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背景下,初中道法与历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然而,传统单科评价体系难以有效衡量融合教学成效。本文聚焦跨学科融合视角,探讨如何构建多维评价框架,通过认知、思维、情感与实践等维度,科学评估主题学习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效果,为优化初中文科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 跨学科主题学习效果评价的逻辑起点

1.1 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诉求

初中道法与历史课程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前者侧重价值观引导,后者侧重历史认知建构,二者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兼具历史眼光与现代思维的综合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整合两科知识、方法与价值,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历史逻辑如何支撑现实价值判断”,如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中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从“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这种学习模式要求评价体系超越知识记忆层面,聚焦学生能否在跨学科情境中实现认知重构与价值内化。

1.2 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传统分科教学评价以知识点测试为主,如历史侧重事件时间、人物的记忆准确性,道法侧重价值观结论的复述能力,导致学生形成“历史是过去的故事,道法是空洞的道理”的割裂认知。跨学科主题学习则强调知识的关联性与思维的开放性,例如在“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主题中,学生需关联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与道法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析科技创新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传统评价工具难以衡量此类复杂能力,亟需构建“认知—思维—情感—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框架。

2 跨学科主题学习效果评价的维度建构

2.1 认知整合:从碎片化知识到结构化理解

认知整合的核心是评估学生能否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民族团结”主题学习中,学生需整合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入藏”“清朝驻藏大臣制度”与道法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逻辑与现实制度优势。评价要点包括:能否用历史事件解释道法概念的起源(如用“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团结史实”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能否用道法理论提炼历史现象的本质(如从“商鞅变法”中归纳“改革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普适性规律)。

2.2 思维进阶:从单向思维到综合辩证

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在历史的“实然”与道法的“应然”之间建立辩证思维。例如,在分析“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道路”时,学生需从历史视角梳理不同阶级的探索历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再从道法视角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最终形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评价重点包括:能否从时空维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工业革命如何影响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能否从价值维度批判反思现实问题(如“如何以历史教训为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3 情感认同:从知识接受到价值内化

情感认同的评价需关注学生是否从“知道”转向“相信”“践行”。

在“红色文化传承”主题中,通过参观烈士陵园、聆听老党员故事等活动,学生若能在反思日志中写道:“曾经觉得‘牺牲’是遥远的概念,现在理解了它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守护理想的选择”,则表明其情感认同已从表层认知深化为情感共鸣。评价方式可包括:观察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参与投入度(如是否主动查阅资料、分享感受),分析学生在跨学科写作中流露的价值倾向(如“历史人物给现代我的一封信”中体现的责任意识)。

3 跨学科主题学习效果评价的实践路径

3.1 过程性评价:贯穿学习全程的动态跟踪

过程性评价通过记录学生在主题学习各阶段的表现,捕捉其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轨迹。例如,在“改革开放成就”主题中:准备阶段:观察学生能否主动关联历史知识点(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道法议题(如“共享发展理念”),撰写《知识关联清单》;探究阶段:评估小组合作中能否从历史数据(如GDP 增长曲线)与道法视角(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分析成就成因,形成《跨学科分析报告》;展示阶段:考察学生能否通过历史情景剧(如模拟深圳特区建设者的对话)与道法演讲(如“改革开放中的青年担当”)综合呈现学习成果。

3.2 表现性评价:真实情境中的能力展现

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任务,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中,教师可设置任务:“作为社区规划师,需说服居民支持本地历史建筑保护,结合历史价值(如建筑承载的城市记忆)与道法原则(如‘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撰写《保护倡议书》。”评价重点包括:倡议书是否有效整合两科知识,论证逻辑是否体现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语言表达是否具有感染力并促成行动。

3.3 多元化评价主体:构建立体反馈网络

(1)教师评价:侧重学习过程的规范性与目标达成度,如在“历史人物评说”活动中,评价学生能否辩证分析人物功过(历史思维)并提炼现代价值(道法视角);(2)学生互评:通过小组互评表聚焦合作能力与贡献度,如“是否主动分享跨学科观点”“能否有效回应他人质疑”;(3)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填写《跨学科学习成长日记》,记录“最有成就感的一次知识关联”“遇到的思维障碍及突破过程”;(4)家长参与:通过“家庭历史讨论会”等活动,收集家长对学生价值观表现的反馈(如“是否主动讲述历史故事,表达家国情怀”)。

结语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道法历史主题学习效果评价,需突破传统评价边界,以认知整合、思维进阶、情感认同为核心维度,构建动态多元的评估体系。通过全过程跟踪与多主体协同,既聚焦知识融合的深度,更关注素养培育的效度,为深化文科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历史思维与现代价值观的时代新人提供评价范式与实践指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钟启泉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