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不规则因素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

作者

王元

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引言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将不规则结构分为平面不规则(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和竖向不规则(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两类,明确规定超限建筑需进行专项抗震审查。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风险理论,结合BIM 技术与性能化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不规则因素的风险识别指标与分级控制策略,旨在为复杂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1 不规则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

不规则建筑结构从名字就能知道,指的是那些在平面布置、竖向布置或者结构体系方面展现出明显不规则特性的建筑结构,这种不规则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与规整,给建筑赋予了独特外观和空间体验,不过也给结构设计带来了挑战,具体来说,不规则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平面不规则,也就是建筑平面形状呈现出 L 形、T 形、U 形、凹凸形等不规则几何形态,这种平面上的不规则往往让建筑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难以重合,进而在地震等水平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扭转效应,使结构受力变得更为复杂,其次是竖向不规则,意思是建筑沿竖向高度方向存在刚度、质量或者承载力的明显突变,例如常见的错层、退台、悬挑、收进等设计手法,这些竖向的不规则会导致地震作用下各楼层的层间变形分布不均匀,应力容易集中在结构的薄弱层,增加了结构破坏的风险,最后是结构体系不规则,即建筑采用了混合结构体系或者包含特殊的结构构件,比如转换层、加强层、带缝结构等,这类不规则使得结构的传力路径变得复杂多样,其受力性能也难以通过传统经验方法准确预测,需要借助更精细的分析手段。按照现行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结构的不规则性被归纳成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和两者兼有不规则这三种主要类型,并且进一步细分成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构件不连续、质量不规则等多种具体情况,这些细分类型为设计人员识别和评估不规则性提供了明确依据。

2 建筑结构不规则因素的分类与风险机理

2.1 平面不规则类型及风险特征

(1)扭转不规则。当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超过 1.2 时,定义为扭转不规则。这种不规则会导致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偏离,形成附加扭矩,使角部构件受力增大 30%-50% 。研究表明,扭转位移比每增加 0.1,结构延性需求提高 15% ,易引发角柱剪切破坏。(2)凹凸不规则。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大于该方向总长度的 30% ,或缩进尺寸超过该方向边长 25% 时,形成凹凸不规则。这种形态会造成楼板应力集中,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纵向裂缝,尤其在凹角处剪应力可达到平均值的2.3倍。(3)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开洞面积超过该层楼板面积 30% ,或有效宽度小于 50% 时,属于楼板局部不连续。此时楼板无法有效传递水平力,导致抗侧力构件受力分布严重不均,边梁弯矩可能超限1.8 倍。

2.2 竖向不规则类型及风险传导路径

(1)侧向刚度不规则。某楼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 ,定义为刚度突变。这种不规则会使地震作用在薄弱层产生放大效应,层间位移角可能达到规范限值的1.5-2 倍,如2024 年花莲天王星大楼因底层刚度不足(仅为上层的 65% ),在地震中发生 " 软脚 " 式倒塌。(2)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框架柱、剪力墙等抗侧力构件在某一楼层中断,通过转换构件传递荷载时,形成竖向不连续。转换层上下层的刚度比若小于 0.5,会导致转换梁产生过大剪力,其剪压比易超过规范限值(0.25),引发脆性破坏。(3)楼层承载力突变。某楼层的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 时,形成承载力突变。这种不规则使薄弱层在地震中率先屈服,产生塑性变形集中,当层间位移角超过 1/50 时,可能引发结构连续倒塌。

3 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因素风险的控制策略

3.1 优化设计方案

在不规则建筑结构设计刚开始的时候,优化设计方案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其目标是从根源上减少或消除结构的不规则性,进而降低结构分析和设计的难度,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程度,要尽量避免采用会导致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比如过大的平面凹凸比(不宜超过 0.5)、过高的层高突变比(相邻楼层层高变化不宜超过 50% )以及过大的悬挑长度(悬挑长度不宜超过相邻跨度的 1/3)等,要通过合理布置结构构件来提升结构的整体性能,例如对于平面不规则的结构,应合理布置剪力墙或核心筒,确保其抗侧刚度沿平面均匀分布,并尽量让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接近,以减小扭转效应,核心筒的剪力墙厚度不宜小于200mm ,且宜沿两个主轴方向对称布置,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应尽量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2 创新技术在提高建筑节能性能中的应用

在提高建筑节能性能方面,创新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成效。基于技术创新,可在设计、材料、施工等多个环节优化建筑能效。在设计环节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准确预测和优化建筑的热环境、光环境,从而减少能源消耗。智能控制系统的引入,使得建筑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是提升节能性能的重要手段。新型保温材料如气凝胶、纳米隔热材料等,具有优异的隔热性和轻质特性,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热量损失。智能玻璃等新型材料利用光感应和调光技术,显著降低了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在施工环节,装配式建筑技术将预制构件在工厂制造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大幅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能耗。绿色施工技术,如利用废弃物再生材料和能量回收系统,也进一步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2.3 施工过程控制方法

(1)分阶段卸载技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屋面网架卸载过程采用“分区对称、分级同步”原则,15 天内完成 7 个分区的支撑拆除,通过三方同步监测(施工监测、第三方监测、监理)确保每个分区的卸载量偏差不超过 5% ,避免了不规则结构因受力突变产生的开裂风险。(2)预起拱优化:根据三维变形监测结果,对不规则曲面结构进行预起拱调整。该项目通过对比施工模型与设计模型的偏差,将屋面网架的预起拱值从初始 30mm 优化为 45mm ,最终卸载后实际挠度与设计值的差值控制在 8mm 以内。(3)BIM 施工模拟:某超高层异形钢屋架项目应用BIM 技术进行 4D 施工模拟,提前发现了不规则构件的安装顺序问题,将工期缩短 12 天,同时通过高支模三维支架设计,使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系数提高 25% 。

结语

不规则建筑结构设计属于复杂系统工程,需综合运用建筑学、结构工程学、抗震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设计者要充分认识不规则建筑结构特殊性并采取严谨设计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策略,可以有效控制不规则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风险,确保结构在满足建筑功能与美学需求的同时,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理论发展,更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工具将不断涌现,为不规则建筑的创新与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伟涛 . 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3):32-34.

[2] 谢祥斌 . 建筑结构设计中不规则设计问题分析与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0):85-87.

[3] 隋英杰 .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设计研究 [J]. 新城建科技 ,2024,33(0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