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导问联链:文言文思辨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王洁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未来科技城小学(杭州二中教育集团)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思辨性思维培养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并强调在发展性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凸显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言文蕴含丰富人文精神、民族智慧和独特思维元素,教师该如何利用这一载体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值得探讨。

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的教学为例,通过抓住“思维导图,唤醒思辨”“问题引领,生发思辨”“联系古今,学会思辨”“链接课外,优化思辨”四个着力点,探讨如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基于思维基础,预设发展目标

“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水平前面,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发展。在文言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思维起点和可能达到的思维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以激发他们的思辨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年级学生已经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尝试针对问题提出简单的解决方案。另外,学生熟悉《司马光砸缸》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嬉闹落水的场景也与他们的生活十分贴近,因此学生能自然代入并提出解决方案,但通常较为单一。这就是学生在学习《司马光》前的思维基础。新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二学段的要求中提到“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1]。针对此阶段学生单一的思维特点,他们可能会如文中众小儿一样,选择跑开等直接反应。然而,通过司马光这一角色,学生能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为了满足他们拓展思维的渴望,教师需要提供支架,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发展其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

基于三年级学生思维基础,笔者将《司马光》一课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对比和分析,感受司马光思维的灵活;设置生活问题情境,锻炼发散思维。该目标不仅充分考虑了学生当前的认知基础,也预设了学习过程中可能实现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设置前置作业,训练低阶思维

前置作业在预习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设计朗读、识记、查找资料等任务, 前置作业旨在在训练学生的低阶思维能力。

笔者在《司马光》一课前置作业中设计了“字词超市”“朗读专家”“名人档案”三个进阶型的前置作业,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自主选择中训练低阶思维能力。如“字词超市”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先提出不懂的词语,再选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法大胆实践,在运用中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辨析,直至熟练掌握,在基础型学习任务中养成低阶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三、运用有效策略,发展高阶思维

在完成了对课文的基本熟悉、作者了解、生字词掌握以及文本大意的把握后,学生的低阶思维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为了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在促进思维的可视化上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维导图,唤醒思辨

文言文因特有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特性,导致小学生难以迅速把握文章脉络,完成阅读任务。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理清文本思路,唤醒思辨意识。《司马光》一文短小,但结构完整。课堂上,我们用学习单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把握整体结构,为后续的思辨性阅读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整体框架。

《司马光》学习单

① 群儿戏于庭, ②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③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④ 水迸,儿得活。

将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填入下面的思维导图中。(填序号)起因: 经过 高潮: 结果:

(二)问题引领,生发思辨

思辨性阅读教学中,问答是核心。教师需深入研读文本,设计启发性和深度兼具的问题或问题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文本理解和思维的生发,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辨水平。《司马光》描述了幼年司马

光面对伙伴落水的紧急情况,他冷静思考,果断搬石砸瓮,成功救出孩子,展现了机智勇敢的人格品质。但是“机智勇敢”具体从何而来,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教学过程】(片段)

1、看图比较,感受危急

(1)谁能借助注释,看着图片,选一选哪个是“瓮”?

(2)古时候人们在家中庭院里放一个瓮是干什么用的吗?

(3)故事里的是大瓮还是小瓮呢?你怎么知道它装得下小孩子?

(4)矮小的小朋友掉进这样的瓮里,爬都爬不上来,这种情形怎么样?

2、对比阅读,感悟机智

(1)当有人落水,“群儿”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会跑走呢?

(2)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救“瓮”中的小孩呢

(3)讨论:我们的这些救儿方法会遇到哪些困难?

(4)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他的方法和我们的方法比较,谁的好?为什么?

3、还原思维,梳理逻辑

(1)在救人这一瞬间,司马光可能都想过哪些问题?

(2)司马光想问题的顺序是怎样的?能不能给这些问题排排顺序?

(3)过了一会,大人们匆匆赶来,看到落水小儿已经得救,他们会怎么夸赞司马光呢?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聚焦“瓮”感受情形危急,关注群儿,推测众皆弃去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救儿方法,再逐一分析方法的弊端。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经历了推断、分析、自我否定的过程,更加认识到救人的迫切和别无他法,培养了批判思维。在师生交流讨论中,司马光的理性思维过程逐渐被还原,在还原和对比中,优秀品质逐渐明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生发,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三)联系古今,学会思辨

思辨性阅读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最终要回归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思辨性内容,笔者在教授《司马光》时,设置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事情吗?说一说你怎么做的。”以此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设计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如“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摔倒的老人,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开展头脑风暴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样的联系实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链接课外,优化思辨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司马光跟其他小朋友相比,思维为什么如此独特?”这个问题有利于实现小学儿童思维更高阶的发展。课堂尾声,笔者拓展了“宋史”中关于司马光的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体会灵活的思维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勤于思考的品质。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小学生小古文100 篇》,以认识更多像司马光一样的“神童”,旨在引导学生从个案学习走向群体探究,为高年级培养他们的归纳和类比能力打下基础,优化思辨能力。

思辨性阅读教学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运用思维导图、问题引领、联系古今以及链接课外等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同时也能在理性态度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