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优化刀具结构对薄壁零件高速铣削方式下减少震动的探究

作者

朱坚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1 引言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对轻量化、高精度零件需求的激增,薄壁结构(壁厚 ⩽3mm )的加工精度成为制约产品性能的关键。高速铣削因效率优势成为薄壁零件加工的主流技术,但高转速下刀具与工件的动态耦合易引发刀具振动,其中振动角度(刀具偏离理想切削方向的角度)的无序波动会直接导致工件表面产生波纹、尺寸超差甚至刀具崩刃。本文通过解析铣削方式对振动角度的调控机制,建立振动角度与刀具结构参数的映射关系,提出融合铣削策略与刀具优化的综合方案,为薄壁零件高精度加工提供新思路。

2 刀具振动角度的产生机制与铣削方式的调控作用

2.1 振动角度的力学本质

刀具振动角度(θ)是指刀具在切削平面内偏离理论进给方向的瞬时角度,其大小由动态切削力(F)、刀具系统刚度(K)及工件刚度(K_w)共同决定,力学模型可表示为:

\theta Σ=Σ \arctan\left(\frac{F_r}{K \cdot L + K_w \cdot t}\right)

其中, F-r 为径向切削力,L 为刀具悬伸长度,t 为工件壁厚。由公式可知,径向切削力的波动是振动角度失控的主因,而铣削方式直接影响F_r 的幅值与频率特性。

2.2 典型铣削方式对振动角度的调控规律

顺铣与逆铣的对比:顺铣时切削厚度从最大减至零,径向切削力指向工件内侧,与工件刚度形成协同支撑,振动角度波动范围可控制在±0.02 °内;逆铣时切削厚度从零增至最大,径向力向外,易引发工件“让刀”,振动角度波动可达 ±0.06° °,尤其在薄壁拐角处更显著。

分层铣削策略:采用“浅切深 + 高进给”分层铣削(每层切深⩽0.5mm ),可使径向切削力降低 40% ,振动角度峰值从 0.08 °降至0.04 。相比传统一次成型铣削,分层策略通过减少单次切削负荷,避免了刀具与工件的共振耦合。

进给路径规划:螺旋线进给路径较直线进给可使切削力变化率降低 35% ,振动角度的周期性波动减弱,因该路径下刀具与工件的接触弧长更稳定,减少了瞬时切削力的突变。

3 基于振动角度控制的刀具结构优化设计

刀具结构参数需与铣削方式的振动角度调控特性匹配,通过切削刃几何、螺旋角、刀齿分布及刀柄设计的协同优化,实现振动角度的精准抑制。

3.1 切削刃角度与振动角度的适配性设计

针对顺铣时径向力稳定的特点,将主偏角从传统的 90 减小至75 ,可使切削力在轴向的分力增加 15% ,径向分力降低 20% ,从而缩小振动角度的变化范围。

3.2 变螺旋角与不等齿距的协同设计

螺旋角直接影响切削力的轴向 / 径向分配,采用“近柄端 35+ 刃端 25 ”的变螺旋角结构:近柄端大螺旋角增强排屑能力,减少切屑堵塞引发的力波动;刃端小螺旋角降低轴向力,避免工件弯曲导致的振动角度增大。结合 10% 齿距差的不等齿距设计,可打乱切削力的周期性,使振动角度的频谱分布更分散,共振概率降低 60% 。

3.3 轻质化刀柄与阻尼结构集成

刀具悬伸长度每增加 10mm ,振动角度可能增大 0.01 ,因此采用“短悬伸 + 大直径”刀柄设计(悬伸长度 ⩽3 倍刀具直径),配合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刀体,相比钢制刀体质量减轻 30% ,惯性振动角度降低 25% 。刀柄内置蜂窝状粘性阻尼芯,可吸收 200~500Hz 频段的振动能量,使振动角度的衰减速度提升 40% 。

4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1 实验方案设计

- 实验对象:铝合金薄壁件(尺寸 200mm×150mm×2mm) ),采用高速立式加工中心(主轴最高转速 28000r/min )。

- 刀具参数:

对照组: Φ10mm 硬质合金立铣刀(等齿距,螺旋角 30 ,钢制刀柄);

优化组: ϕ10mm 变螺旋角立铣刀(不等齿距, 75 主偏角,CFRP刀柄 + 阻尼芯)。

- 铣削方式:采用顺铣分层策略(每层切深 0.4mm ),螺旋线进给(进给速度 3000mm/min ,主轴转速 18000r/min )。

- 检测设备:KEYENCE 激光测振仪(采样频率 10kHz )测量振动角度,Talysurf PGI 800 粗糙度仪检测表面质量。

4.2 实验结果分析

- 振动角度控制效果:优化组刀具振动角度峰值为 0.03 ,较对照组( 0.08 )降低 62.5% ,且角度波动范围从 ±0.06° 收窄至 ±0.015 (图2),说明变螺旋角与阻尼刀柄有效抑制了角度突变。

- 加工精度提升:优化后工件平面度误差从 0.12mm 降至 0.05mm ,表面粗糙度 Ra 值从 2.1μm 降至 0.88μm ,印证了振动角度控制对精度的直接影响。

- 效率与刀具寿命:因振动角度稳定,可提高进给速度至 3500mm min,加工效率提升 25% ;同时刀具后刀面磨损量减少 40% ,寿命延长至原来的1.8 倍。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铣削方式对刀具振动角度的调控机制,提出基于振动角度控制的刀具结构优化方案,得出 顺铣结合分层螺旋进给可使径向切削力波动降低 40% ,为振动角度控制奠定基础; 75 主偏角配合变螺旋角设计,可将振动角度峰值控制在 0.03 以内,显著提升加工稳定性; 轻质化阻尼刀柄与不等齿距结构的协同作用,实现了振动能量的高效耗散与切削力周期性的打破。

未来研究可结合智能传感技术,开发实时监测振动角度并动态调整铣削参数的自适应系统,进一步提升薄壁零件的加工精度与效率。

朱坚,出 1987.10,男,汉,浙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本科中级,机械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