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财经素养多元培育策略探究
赵莺
宝鸡市眉县第七幼儿园
摘要: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幼儿不合理消费现象频发,如不爱惜物品、随意索要、花钱无度等,且在金钱认知上较为浅薄,缺乏计划性消费习惯,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大班幼儿财经素养的多元培育策略,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与生活观,增强节约意识,促进其对金钱与生活关系的理解,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未来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奠定基础,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财经素养培育方案,以填补幼儿教育在此领域的不足,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多元培育;财经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现象也在幼儿群体中有所体现,现今,大部分幼儿在消费行为上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对金钱的概念模糊,仅仅将其视为获取心仪物品的工具,从而毫无节制地进行消费。如在商场中,幼儿常常哭闹着要求家长购买玩具或零食,却不考虑物品的实际价值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这种现象反映出幼儿对于金钱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建立有效的联系,在人民币的使用上,幼儿也只是简单地认识面值,在购物时缺乏计划性,往往仅凭一时喜好做出购买决策。幼儿时期是塑造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小培养幼儿的财经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大班幼儿财经素养培育的现状
(一)认知启蒙尚浅,金钱观念模糊
在当前大班幼儿的成长环境中,对于财经素养的认知启蒙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幼儿仅仅知道钱可以用来购买物品,但对于金钱的获取途径、价值衡量以及储蓄等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如在家庭场景中,幼儿看到父母使用手机支付便以为钱是从手机里 “变” 出来的,完全不理解背后的劳动与报酬关系,在幼儿园的角色扮演游戏里,幼儿在模拟购物时,往往只关注商品本身是否喜欢,而不考虑价格是否合理,随意挑选高价物品,对金钱的有限性缺乏认知,这种模糊的金钱观念使得幼儿在面对消费选择时,缺乏理性判断的基础,容易养成任性消费的习惯。
(二)实践引导缺失,消费习惯不良
大班幼儿在实际的消费体验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从而导致不良消费习惯滋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幼儿的物质需求,常常出于宠爱而无条件满足,很少向幼儿解释购买决策的依据和合理性。这使得幼儿在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频繁出现哭闹索要玩具、零食等行为,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想要就能得到,不懂得珍惜物品和节制消费,幼儿园在财经素养实践教育方面的活动设计较少,未能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如何有计划地购物、如何比较商品价格和质量等实用技能。如在组织的集体购物活动中,幼儿大多只凭直觉选择商品,很少会去关注商品的性价比,也没有形成按需购买的意识,这对于他们未来独立面对经济生活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大班幼儿财经素养多元培育的策略
(一)园所教育,多元活动启智财商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打造全方位的财经素养培育环境。第一,主题活动是激发幼儿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以幼儿园开展了 “小小商店” 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将教室布置成商店模样,摆放各类玩具、文具等商品,并为幼儿分配不同角色,如收银员、导购员、顾客等,在活动过程中,扮演顾客的幼儿需要拿着 “货币” 挑选商品,计算价格,与收银员进行交易,这让幼儿在实践中对货币的使用和价值有了直观的认识,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了解了购物的流程和规则。第二,集体教育活动则侧重于知识的系统传授,教师会精心设计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向幼儿讲解金钱的来源、用途以及储蓄的概念,如在一次 “钱从哪里来” 的集体教育活动中,老师展示了农民伯伯种地、工人叔叔生产产品等图片,让幼儿明白钱是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从而引导他们珍惜金钱,懂得劳动的价值。第三,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手工区,幼儿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然后在 “跳蚤市场” 区域进行售卖,体验物品的价值创造和交易过程。此外,绘本分享也是园所教育的重要手段,像《小兔子学花钱》等绘本,以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和简单易懂的故事,向他们传达了理性消费、储蓄等理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消费行为是否正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与此同时,职业体验活动更是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经济生活,以 “爱心义卖” 活动为例,幼儿园组织幼儿将自己闲置的玩具、书籍等物品进行整理标价,然后在园内摆摊义卖,所得款项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定价、推销,还培养了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小小银行家” 活动则邀请银行工作人员来园,为幼儿讲解银行的功能和储蓄业务,幼儿通过模拟开户、存钱、取钱等环节,了解了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了理财意识。
(二)家园共育,生活实践助力成长
家庭在幼儿财经素养培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园共育能够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家长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开展 “社区里的商店” 活动。例如,以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社区便利店为例,家长让孩子挑选一件不超过 10 元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观察商品价格、比较不同品牌商品的性价比,教孩子如何选择合适的商品,同时告诉孩子要在预算范围内进行消费,培养孩子的计划性和节制能力。此外,“十块钱购物计划” 也是一种有效的家庭实践方式,爸爸每周给孩子 10 元零花钱,让孩子制定购物清单,去超市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如文具、零食等,在购物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权衡利弊,思考哪些物品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可以暂时不买的,逐渐养成了理性消费的习惯。对于压岁钱的管理,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合理规划,妈妈和孩子一起将压岁钱分成三份,一份存入银行作为长期储蓄,一份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等必要支出,还有一份作为孩子的 “爱心基金”,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学会了理财,还培养了储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白金钱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财经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且意义深远的任务,通过幼儿园多元活动与家庭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我们为幼儿开启了财商启蒙之门,应持续探索与完善培育策略,助力幼儿在成长之路上树立正确价值观,更好地迎接社会经济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潘渝.幼儿园财经素养家庭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09):75-77.
[2]索南卓玛.以游戏为导向助力幼儿成长[J].青海教育,2024,(Z2):96.
本文系“宝鸡市2024-2025规划小课题 《大班幼儿财经素养建构与培养的策略探究》(课题负责人:赵莺;课题编号:BJGH2024-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