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分析

作者

陈帅

天津市第二地质勘探大队

引言

深基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过程对周边建筑、道路、管线及地下水系统影响显著,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相比普通开挖,深基坑更易引发沉降、渗漏与结构变形等问题,亟需加强全过程的环境监测与风险控制。本文通过对典型市政深基坑工程的监测数据分析,探讨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预警与控制对策,为保障施工安全和城市运行稳定提供技术支撑。

一、深基坑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与监测分析

地表沉降是深基坑施工过程中最为直接和常见的环境响应形式,其不仅反映了土体的变形趋势,也是判断支护结构稳定性与周边建筑安全性的关键参数。地表沉降主要源于基坑内外土压力重新分布、地下水位变化以及支护结构变形所导致的土体移动。在开挖初期,浅层土体尚未大范围扰动,沉降发展较缓;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内外土体产生较大位移,沉降速率显著提高,呈现出“慢—快—稳定”三阶段变化趋势。实践中,地表沉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通常在距坑边 5~10m 处形成最大沉降带,而在更远区域逐渐衰减,但若遇到软土分布、老旧建筑物、地下管线密集区域等,则沉降幅度和范围会大幅扩大。为有效掌控地表沉降变化,必须实施全周期、高频次的沉降监测计划,常用手段包括水准仪测量、自动化沉降传感器、GNSS 差分定位等技术,同时应结合施工工序调整监测频率,建立沉降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异常变化并采取加固支护、限制开挖速度、调整降水范围等应对措施,从而实现对沉降风险的动态控制与精准治理。

二、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对环境的连锁反应

地下水在城市地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与支撑作用,而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通常伴随降水作业,以保证坑内干作业环境。然而过度降水可能引发地下水位异常下降,进而造成一系列连锁环境问题,如地层失稳、邻近建筑沉降加剧、地下水补给障碍及生态系统退化等。尤其在软土层或高压含水层区域,过度抽水极易导致地面塌陷或周边结构物倾斜变形。在多个工程实例中均发现,降水深度与时间直接决定了地下水动态变化幅度,一般来说,深基坑降水引起的水位变化范围可达距坑边 50m 以上,且恢复周期较长,部分区域甚至形成“地下水洼地”效应。因此,科学制定降水方案、精确控制抽水量、合理布置回灌系统是保障环境安全的关键措施。监测手段上应布设多层水位孔、渗压计和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实时获取地下水变化数据,并结合地质建模与流场分析,预测地下水扰动范围与潜在影响。对敏感区域,应采用止水帷幕、回灌井布设及小流量分层降水等环保型技术,最大程度减少对地下水系统的扰动与破坏,实现“开挖与保护并重”的协调目标。

三、邻近建筑与道路设施的变形监测与分析

城市深基坑施工往往邻近已有的居民楼、商业楼宇及交通道路,其变形控制难度大、风险隐患高。基坑施工导致周边土体结构扰动,使原有稳定结构系统发生应力重分布,进而引发墙体裂缝、基础沉降、门窗变形、道路开裂甚至管线断裂等问题。影响建筑物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基坑深度、支护形式、基坑与建筑距离、地下水变化、土质条件及施工工法等。尤其在距离基坑边坡 5~15 米区域,建筑物变形最为明显。为实现建筑物变形的有效监控,应建立多点、多类型的变形监测系统,常见设备包括测斜仪、裂缝计、倾斜计、光学全站仪等,并结合三维激光扫描、BIM 模拟分析等技术手段,动态跟踪建筑物及道路结构在开挖全过程中的响应行为,形成结构变形数据库与风险评估模型。监测结果显示,合理的支护设计、基坑施工顺序、土方分层开挖等工艺措施对于建筑变形的控制具有显著效果。尤其是预留安全距离、加设止水帷幕、控制基坑开挖速率、对建筑基础进行托换加固等措施,对于降低变形风险、保障建筑物与道路安全至关重要。

四、噪声、振动及大气扬尘污染监测与控制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如抓斗、打桩机、混凝土泵车、挖掘机等,施工噪声和振动不可避免。噪声主要来源于机械运转、混凝土浇筑、打桩作业等工序,其频率宽、持续时间长,尤其对居住密集区域影响较大。振动则来源于桩基施工、地下障碍物破除及爆破作业等,会对建筑物基础稳定性及人居环境舒适度产生影响。另外,施工过程中大量裸土裸露、土方运输及泥浆干化作业也容易引发大气扬尘污染,PM₂.₅、PM₁₀浓度显著升高,对空气质量及人员健康构成威胁。因此,需在施工初期即制定噪声、振动及扬尘控制预案,并结合监测数据实时优化施工安排。常用控制技术包括设置声屏障、选用低噪设备、限时施工、振动源隔离、路面洒水降尘、土方堆覆盖、运输车辆封闭运输等,同时应利用在线环境监测仪、视频监控系统和数据平台进行连续跟踪,对超标行为及时预警干预,做到污染“可测、可控、可溯”。此外,还应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培训,推进绿色施工理念落地实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环境。

五、基坑排水与水体污染风险分析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为确保作业环境安全,通常需要排除大量地下水及施工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泥沙、油污及化学添加剂,若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市政管网或自然水体,将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其在雨季施工阶段,基坑易形成汇水区,雨水与施工废水混流后,污染物浓度更高,处理难度加大。为有效控制水体污染风险,首先应在基坑周边布设截水沟与集水井,设立三级沉淀池或移动式污水处理设备,对施工废水进行分级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其次,应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分区管理,防止污染物流入非施工区域;再次,建议采用节水型施工工艺,减少水资源使用和废水排放总量;最后,应依据地方环保法规定期对排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估,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监测项目可包括 pH 值、COD、SS、氨氮及油类物质等关键指标,通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及人工采样化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监测频率与准确性,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城市水体与生态系统的影响。

结论

深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广泛而复杂,需全过程监测与动态管理。研究表明,科学监测与绿色施工相结合,可有效防控风险。未来应加强智能监测技术应用,推动施工与环境协调发展,助力城市建设安全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权凡, 张庆. 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 砖瓦,2024,(10):144-146+150.DOI:10.16001/j.cnki.1001-6945.2024.10.046.

[2]于崇嘉.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以长春市政工程基坑支护设计为例[J].吉林地质,2024,43(03):109-115.

[3]胡文迪.市政工程施工中深基坑开挖支护关键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6):103-105.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2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