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与应用
严露璐
宜昌市田家炳中小学,湖北 宜昌,443000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仅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也传承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语文教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多元的传统文化元素而彰显出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聚焦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寻其有效应用策略,力求最大程度上发挥语文教材价值,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素养的发展赋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历经岁月沉淀,具有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而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学生接触知识、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同一座蕴藏无限宝藏的矿山,等待着教育工作者开采与利用。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巧妙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升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滋养其精神世界,使其成长为有深厚文化底蕴、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少年。因此,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并探寻其应用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经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重新编排与梳理,不仅采用了双线编排结构,也嵌入了众多传统文化元素并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双线编排结构层面,设计了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从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的“三才”开篇,到第二课《金木水火土》中的以五行揭示物质自然构成,都蕴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且贯穿整套教材。语言要素方面,教材聚焦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编排了亲近自然、善待家人、关爱朋友等诸多内容,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映射,也是对文化本身的发展和延伸。从教材内容来看,更是融合了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元素。从一年级开始学古诗,二年级开始选编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到了高年段更是融入了文化艺术领域及文化常识,有介绍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赵州桥》《圆明园的毁灭》,反映古代音乐、戏剧、美术、书法等成就的《伯牙绝弦》《京剧趣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更有大量趣联妙对、谜语、谚语等编入识字课和《日积月累》栏目。匠心独运的内容编排使得语文教材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彰显出独特且重要的育人潜质。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策略
(一)聚焦语文教材,深挖传统文化元素
深挖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地延伸、拓展,是发挥其教育价值的重要前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从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到展现时代风貌的现当代佳作,从韵味无穷的诗词歌赋,到情节跌宕的散文小说,无一不深深烙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因而,语文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应具备一双“慧眼”,深入钻研教材,精准识别各单元、课文、字词、语文园地所蕴藏的文化元素,将之科学、全面地提炼出来并进行适当延伸,使学生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沁润。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经典古诗词、文言文、古代寓言与神话传说,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诗词中的格律、意象意境,使之理解诗词中独特的精神文化;教学文言文时,详细剖析其中的语法句式、字词用法,促使学生感受古人简洁精妙的表达,在文字品味中领略古代文学魅力;对于古代寓言和神话,则以探究其蕴含的哲理与民族精神为主,以充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深挖日积月累板块的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俗语,提炼趣味语文拓展板块的传统对联、字谜、歇后语等,精准、科学、全面地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做到“物尽其用”。
(二)创设多元情境,灵活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及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对于周遭环境的感知进一步增强,而基于情境创设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以情境为媒介有效衔接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继而帮助学生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不少小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枯燥难懂,抵触情绪较重,而在情境教学的助力下,融入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样化元素,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之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传统文化的乐趣,感受其深厚魅力,真正受到广而深的文化沁润。
如在《静夜思》的教学期间,为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老师可以“中秋节”为导入,设计“在中秋佳节,和家人一起赏月时,心情是怎样的?”的话题,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有了情境的加持,老师再在课堂上调暗教室灯光,播放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之中。这时候再组织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促使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振,感诗人之所感觉,悟诗人之所悟,既能增强学生感官体验,体验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也能更好地领悟思乡之情,厚植人文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传统文化资源
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下,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提供了崭新的渠道。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信息机交互及画面展现功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合了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之力,可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使之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程度发挥教材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价值。一方面,老师以教材为主题,广泛从抖音、B 站等视频分享平台搜索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视频,全面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探究欲,拓展其眼界;另一方面,录制传统儿歌、童谣、神话故事音频,利用智能音箱、多媒体播放器等设备在课间、午休等时段播放,确保学生时刻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真正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总结:综上,教材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不仅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滋养学生心灵、塑造民族精神的宝贵养分。教师唯有以教材为基准,灵活而深入地提炼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助情境创设及信息化手段,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其的利用,方能为学生的高质量全面发展赋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之力。
参考文献
[1]焦亚飞.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J]. 山西教育(管理), 2025, (02): 74-75.
李玲玲.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 [J]. 内蒙古教育, 2019, (14):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