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慧

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安徽,阜阳,2362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核心素养教育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高级教学目标之一,而批判性思维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也理应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本文即聚焦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扭转师生地位、重视问题驱动、设计实践活动三大维度,探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实践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扮演着独特且重要的角色,既是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载体,又是厚植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而自新课程改革落地实施以来,高中语文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使命更为严峻,强调在“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的基础上,着力于培育学生“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即批判思维。而阅读作为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平台,这一背景下,也不得不守正出新,面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探寻出更为新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扭转师生地位,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及探究的过程,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占据课堂主体的现象,“三步走”式教学依旧活跃于课堂的各个环节,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既压榨到其自主探究空间,也严重阻碍到其自主思维发展。因而语文教师首先应转变这一现象,腾出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视“导”而非“教”,以点拨或者引导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解放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如以“学习伙伴”的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形成互动,或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观点,教师在旁边指导并提出思考方向。同样,批判创新源于质疑,阅读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出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此环境中自由交流、讨论和思考,发表建设性意见,提出创新性想法等,在潜移默化中驱动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及批判思维的产生。期间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探究者,教师既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对作者的观点、论据和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也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讨论问题,从侧面进行点拨和启发,以因势利导地培养其全面和深入的思维能力。批判型思维的培养是靠引导和启发形成的,而非刻意地推动,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重视问题驱动,激活学生批判思维

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提问宛如一把钥匙,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而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虽有提问意识,但缺少科学有效的提问策略,一方面提问的类型单一,深度与广度不足,另一方面提问缺乏启发性,难以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问的形式化、表浅化现象严重。因而在传统的、因循守旧的问题设计的基础上,老师可融入一系列富有探究性、启发性及批判性的问题,创新提问手法,以问题为支架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及解决问题,继而有效达到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说木叶》的阅读教学为例,学生在初读《说木叶》全文后,老师先抛出简单问题“小试牛刀”,如:“文中提到了哪些关于‘木叶’的诗句?作者引用这些诗句的目的是什么?”这类问题促使学生回归文本,梳理基本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借助诗句阐述观点的行文方式,为深入思考奠定基础。学在阅读、查找、分析诗句的进程中能把握文章的大致框架,知晓作者围绕 “木叶” 展开论述的依据,进而思考诗句与观点间的关联,迈出思维的第一步。当学生对文本有初步认知后,进一步提出概念辨析问题:“‘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仅有一字之差,在文中作者认为它们在艺术形象、诗歌意境等方面存在怎样截然不同的效果?”这类问题难度得到提升,学生须聚焦文中对 “木叶” 与 “树叶”细致入微的分析,深入探究二者差异,并对作者观点进行思考与判断,激活批判思维,深入文本思维核心区域。最后再设计观点拓展问题,升华思维层次:“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叶’是典型体现。在现代诗歌或其他文学体裁中,是否也存在类似因某个字词运用而产生独特暗示效果的现象?”此问题批判性及开放性更强,学生须跳出文本,调动自身阅读积累,将作者观点置于更广阔的文学语境中进行分析与检验,对作者关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观点的普适性进行批判思考,是认可其可拓展至其他文学领域,还是认为存在局限性,从而升华思维层次,培养更具广度与深度的批判思维。

三、设计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批评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新课标的映照下,实践探究活动逐步步入高中语文课堂,并以其独特的实践性、探究性及参与性,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批判思维发展中表现出不俗的应用潜力。相对传统的“你听我讲”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实践活动的设计将课堂全权交还于学生,赋予其更为广阔的语言、学习、思维及文化探究活动的空间,使之在自主探究中批判性思考及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从而达到锻炼其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以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赤壁赋》为例,《赤壁赋》作为苏轼的经典之作,(改成统编版教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浓厚的哲学追思,具有广而深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价值。聚焦于课文内容,老师可以分别设计“情境扮演”及“观点辩论”两大思维碰撞活动。在“情境扮演”中,借助多媒体展示赤壁夜景图片与古曲音乐,营造赤壁夜游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并伺机提出问题:“假设你此刻身处赤壁之下,面对此景,会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感悟吗?若不同,你的感悟是什么?”在情境的加持下,学生得以“穿越时空”,游历于赤壁之下,置身苏轼的情感之中,感其所感、悟其所悟,跳出文本的框架,思维得到升华。紧接着,融入“观点辩论”环节,设计“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还是积极进取”这一富有哲思价值的辩论主题,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分别代表苏轼与客的观点,就此展开激烈的思维交锋。期间学生需从文中寻找论据,深入剖析主客观点的内涵、局限性与合理性,思考文中蕴含的辩证思想,其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论证能力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结语:综上,在新的时代浪潮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而批判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引导和启发的过程,老师唯有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并以多元化课堂活动为推手,方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有力推动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贤新.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研究 [J]. 高考, 2025, (09): 49-51.

[2]严倩.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 高考, 2025, (04): 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