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
程理强
身份证:500221199203154512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逐渐成为市政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与实践方向。通过整合绿色基础设施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雨水管理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本文从市政工程角度出发,探讨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设实践,深入分析其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和创新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为今后城市水生态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技术创新
一、市政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一)城市排水系统改造的工程部署与调控机制
城市原有排水系统设计以快速排水为核心目标,忽略了雨水调蓄与生态效益的实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市政工程部门通过调整管网布局、提升管径容量、增设雨水调蓄设施等手段,实现从单一排放向调蓄与净化并重的系统转变。改造过程中引入分流制系统,将雨水与污水分离处理,减少污水厂负荷与溢流污染。同时设置截流井、调蓄池与智能阀门等设施,提升排水系统对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针对不同地形区域,工程设计中引入动态调控方案,通过远程控制系统调节排水节点,提高整体排水效率与响应速度。施工过程中注重对地下设施的探测与保护,避免基础设施交叉影响,提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二)低影响开发设施在市政空间中的集成应用
低影响开发理念强调通过自然途径实现雨水就地渗透、就地滞留与就地利用。市政工程实践中,透水铺装、人行道绿化带、雨水花园等设施被大量引入城市道路、公园与住宅区。工程设计阶段对土壤渗透性与地下水位进行详细勘测,确保设施的滞渗功能有效。施工过程中选用高透水性材料与生态型植被组合,提高雨水调蓄与净化能力。将绿地系统与排水系统有机衔接,在降雨初期实现地表径流的初步过滤与吸收,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风险。设施运行维护环节设置定期清理制度,保持滞水空间的畅通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城市营造更为协调的水生态环境。
(三)市政道路与广场透水设计的工程创新
在传统市政道路与广场建设中,采用不透水材料是造成城市内涝与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道路与广场工程重新设计材料体系与排水结构,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新型材料代替传统铺装。这些材料能够快速渗透雨水,减轻地表径流负担,同时提升行人安全性与交通功能。结构设计中设置多层过滤垫层,通过砾石与砂层组成的透水基层,实现雨水的沉淀、净化与储存。广场区域通过合理布局雨水花坛与植草沟,实现景观与功能的融合。施工工艺不断优化,提升铺装材料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使透水设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兼顾美观与生态效益。
二、技术创新在海绵城市市政工程中的应用突破
(一)智能监测系统在排水管理中的集成应用
传统排水系统缺乏对雨水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控能力,难以应对极端降雨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技术创新推动市政工程中广泛部署智能监测系统,涵盖流量传感器、水位监测器、气象探头等设备,构建多维度、全天候的雨水监测网络。通过无线通信与物联网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传输,管理部门可在监控中心对各个排水节点的运行状态进行精准掌控。数据分析系统基于历史降雨规律与地形特征,预测排水瓶颈与风险区域,提前发布调度方案。智能系统具备自学习能力,随着数据积累逐步优化响应机制。在暴雨期间,系统可自动开启调蓄池与分流阀门,实现快速响应与资源合理配置,极大提高市政工程应急处置能力与城市运行安全。
(二)基于生态修复的水体净化工程技术
城市水体污染问题长期困扰市政管理,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修复理念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在实际工程中,通过构建湿地系统、种植水生植物与设置生态浮床等手段,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生态湿地系统可将雨水中的悬浮物、重金属与氮磷污染物进行有效过滤与转化,减少人工化学处理对环境的依赖。水生植物根系发达,能够稳定水体底质,促进微生物群落繁衍,形成稳定的生物净化链条。浮床系统采用环保材料制成,结构轻便、安装灵活,适用于城市湖泊与人工河道。技术实施过程中,工程师根据水体水质状况与污染物组成,制定差异化的修复方案,确保治理效果与生态兼容性。系统运行后通过水质在线监测技术进行持续评估,及时调整植物结构与修复节奏,保持良性水生态循环。
(三)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可视化管理创新
市政工程建设涉及工序繁复、设施密集,传统管理模式存在信息孤岛与协调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BIM技术,通过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工程信息的数字化集成与三维可视化管理。BIM模型涵盖设计方案、材料信息、施工进度与维护计划等内容,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统一数据平台。在施工阶段,BIM技术可实时模拟施工过程,提前发现设计冲突与施工难点,减少返工与资源浪费。管理团队可通过可视化界面掌握各工区进度与风险点,提升决策效率。对于地下管线复杂区域,BIM系统可生成精确坐标图,避免施工误挖误碰。在竣工后,模型数据可作为运维平台基础,支撑后续设施维护与升级改造,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四)绿色建材与功能材料的协同研发与应用
建材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不仅影响结构性能,更直接关系雨水调蓄与生态环境效果。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建材与功能性材料的研发应用,为市政工程提供多样化选择。透水混凝土、可生物降解路面材料、复合保水砖等新型材料逐步取代传统不透水建材,在保障强度与耐久性的基础上实现雨水调蓄功能。这些材料内部结构设计精细,能够实现快速吸水与慢速释放,避免地面积水与热岛效应。在施工现场,工程人员根据具体功能需求与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材料组合,提高整体工程效益。材料研发环节引入纳米技术与再生资源利用,通过优化配方减少碳排放与能源消耗,推动建材行业绿色转型。新材料通过严格质量检测与长周期性能评估,确保其在复杂市政环境下的适应性与耐久性,实现生态效益与工程实用性的双重提升。
三、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城市雨水调控能力与生态环境质量。市政工程作为实施主体,通过技术手段与实践路径不断创新与优化,在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与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地需要多部门协作、技术融合与制度支持,市政工程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技术成果的推广,有助于构建更高效、更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宜居、韧性与绿色并重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建云, 许碧波.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 [J]. 水科学进展, 2023, 34(01): 1-9.
[2] 姜文源, 王玮. 海绵城市背景下市政排水系统的建设研究 [J]. 市政技术, 2023, 41(04):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