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与使命
吴明霞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中学 安徽省合肥市 230041
摘要: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优势显著,但应试教育下存在人文性缺失问题。为解决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矛盾,应通过“文化理解”重构内容、“深度学习”革新方式、提升“教师素养”引领价值传递。未来语文教育需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深度融合,借助技术赋能,培养时代新人,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目标 。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再次强化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核心特质。
一、语文课程的本质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应试教育导向下,部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人文性流失的问题,将语文窄化为机械训练,导致学生情感体验匮乏、价值观念模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语文教学凭借其学科特性,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语言文字的习得与运用上,而人文性则指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滋养与价值观的塑造。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使语文教学超越了知识传授的范畴,成为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场域。
二、历史积淀与现代转型:人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教育以“人文”为核心,从孔子“诗书礼乐”教化到韩愈“传道授业”的师道精神,均以人格养成为目标。孔子“厩焚问人”的仁爱情怀(《论语·乡党》)、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境界(《岳阳楼记》),皆通过经典文本传递人文精神。当代教育则需在传统基础上融合现代需求。2022年新课标提出“文化自信”素养,要求语文教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关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
新加坡、日本等国将儒家思想融入国民教育,印证了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而我国近年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亦强调将价值观培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高度契合。这种中西互鉴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三、语文教学的人文优势:从文本到实践的育人路径
(一)文学载体:形象化与情感化的双重渗透
语文教材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如《送东阳马生序》通过生动叙述作者“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细节,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传递“坚韧勤勉”的品质;《背影》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子深情,引发情感共鸣。文学的形象性避免了说教式灌输,使价值观培育“润物无声”。新课标要求“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正是对这一优势的深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文本细读”挖掘人文内涵。例如,在解析《老王》时,聚焦“愧怍”一词,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社会责任;在讲授《孔乙己》时,结合当下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深度解读不仅提升语言能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文道统一”。
(二)课堂实践:对话与开放的育人场域
文本对话:组织学生与作者、人物进行精神对话。如挖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超然物外”的生命哲学;或《老山界》中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
生活链接:学习《再塑生命的人》后,有一篇链接练习《开学的日子》,这是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一篇短文,理解祁瑞宣的爱国情怀。学习后组织学生开展“规范用字”社会调查,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学习《土地的誓言》后,鼓励学生撰写“家乡文化访谈录”,深化对地域文化的认同。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背景解读《陋室铭》,理解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文人风骨;通过地理知识分析《黄河颂》,感受母亲河的文化象征意义。
(三)评价改革: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针对机械训练弊端,新课标倡导“情境化、综合性”评价。例如,设计“校园戏剧节排演《陈涉世家》”任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剖析人性矛盾;开展“经典重读”活动,要求学生结合现实问题解读《骆驼祥子》,阅读延伸至对快递小哥生存现状的访谈报告,展现出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关怀的显著成长。
四、核心矛盾与破解策略: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辩证统一
当前语文教学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将人文性简化为政治说教,忽视个体生命成长;二是过度追求标准化,割裂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的内在联系。破解之道在于:
(一)以“文化理解”重构教学内容
新课标新增“跨文化沟通”素养,要求教师从单篇精读转向主题整合。例如,围绕“家国情怀”单元,串联《岳阳楼记》《土地的誓言》《我爱这土地》等文本,比较不同时代、文体中爱国精神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二)以“深度学习”革新教学方式
通过项目式学习,如“家乡文化遗产保护”包公祠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资料收集、实地考察、成果展示中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体悟文化价值;开展“整本书阅读”,如《红岩》读书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三)以“教师素养”引领价值传递
教师需超越“技术化”教学,成为人文精神的践行者。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结合杜甫的生平,阐释“大庇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教师的人文底蕴与教学智慧,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
五、指向未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语文教育正需以此为目标,将工具性作为“根”,人文性作为“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正如2022年新课标所言:“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在数智化时代,语文教学更应借助技术赋能,如通过虚拟现实(VR)重现《桃花源记》渔人访问再寻桃花源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陶渊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文本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但技术的应用需始终服务于人文精神的传递,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
结语
语文教学的终极使命,是培养既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具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唯有坚守人文底色,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应成为人文精神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语文课堂成为滋养生命、培育灵魂的沃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编写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