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建筑设计策略

作者

刘景彬

重庆市黑火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记忆的承载体,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情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街区面临着功能退化、空间破碎与风貌失序等诸多问题。在保护与更新并重的语境下,建筑设计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街区更新的成效与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围绕历史街区建筑设计的原则、方法与路径展开研究,结合更新实践探讨设计策略的具体应用,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实现空间功能重塑与环境品质提升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历史街区;建筑设计;更新策略

一、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设计原则探析

(一)延续历史文脉的空间秩序

历史街区具有独特的空间组织与街巷肌理,是城市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建筑设计策略应在充分认知街区原有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尊重历史格局的基本框架,避免破坏性重构行为。保留传统街巷尺度与流线体系,有助于维系街区生活场景的连续性与场所精神的完整性。设计中通过界面控制、建筑尺度调节与节点空间复兴,营造连续的历史场景体验,既回应了历史形态,又赋予街区新的功能活力,使其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空间更新与文化复兴的统一。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语言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协调统一。通过对传统构造、材料、色彩的再解读,在延续历史建筑语言的同时引入现代建筑技术与生活方式,增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与时代感。设计过程中通过细节化处理与局部创新,激活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避免形式复古与语义空洞。将传统元素转译为现代构造语言,不仅能够强化街区的文化识别性,也为历史空间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其在当代城市语境中展现独特的建筑魅力。

(三)尊重原有建筑的可持续利用

历史街区中现存的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应强化其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对原有建筑进行价值评估与功能重塑,挖掘其适应当代使用需求的潜能,通过“修旧如旧”与“适度更新”并行的方式实现功能激活。合理改造不影响其历史特征的构件与空间,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提升其使用效能。设计策略应兼顾技术可行性与文化表达,保障建筑在物理空间与社会记忆层面的双重延续,为街区的整体更新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历史街区建筑更新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一)基于场所精神的设计语境重建

历史街区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于物质空间,更体现在居民对场所的记忆与认同之中。设计策略应以场所精神的重建为导向,通过空间形态、材质语言与生活场景的综合表达,实现历史记忆与当代语境的有机衔接。在设计过程中应深入调研街区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意象,并在新旧关系处理中寻求形式与语义的平衡。通过保留典型空间节点、再现传统生活节奏、引导社会活动重构街区文化氛围,使历史街区在更新过程中保留其核心精神特质,不因功能置换而失去原有的文化温度。营造与历史脉络一致的生活场景,不仅提升了空间使用的认同度,也增强了街区文化传承的真实性与延续性。

(二)以适度干预推动空间功能复合化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既需保持其文化特征,又需满足当代城市功能多元化的需求。设计策略应以适度干预为原则,通过合理的空间重构与功能叠加,提升街区整体使用效率与公共价值。通过将原有低效空间转化为社区服务节点、文创空间或共享庭院等复合功能场所,实现生活、商业、旅游等多种用途的平衡配置。空间干预的尺度应控制在不破坏历史肌理的范围内,通过局部加建、体量调整与材质转换等手段实现新旧融合。注重功能布局的动态调节与空间流线的再组织,增强街区空间的弹性与适应性。适度干预并非对历史的挑战,而是一种在尊重历史前提下的理性设计策略,体现了对街区活力重建与使用价值提升的积极回应。通过策略性的介入方式,激活街区内部潜在资源,既保留传统生活场景,又引入新的城市功能,使历史空间在延续中焕发新生。合理的干预使街区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协调统一,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生活载体。

(三)通过生态设计改善环境宜居性

历史街区在经历长期演变过程中常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影响其居住舒适度与持续发展潜力。生态设计策略的引入能够有效改善街区环境质量,提升其整体宜居水平。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引入绿色屋面、垂直绿化、雨水花园等生态元素改善微气候条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街区整体规划中保留原有自然肌理,重塑生态网络与景观系统,建立人与自然互动的绿色空间体系。结合街区排水系统更新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能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生态设计还应注重与历史建筑的协调性,避免生态构造对原貌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低干扰、高融合的绿色更新模式。通过生态环境的系统改善,不仅增强了街区的环境承载能力,也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健康性与空间体验感。生态设计在保障环境效益的同时,也成为提升街区文化韧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将自然要素融入历史语境,使传统空间焕发生态价值,赋予其新的社会意义。在生态与文化的协同共生中,历史街区展现出更加持久与人本的更新可能。

(四)推动公众参与实现共建共享目标

历史街区的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过程,更是社会关系与公众参与机制重构的过程。设计策略应将公众参与机制纳入街区更新的全过程,使居民成为空间更新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在设计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居民对空间记忆与使用需求的真实反馈,作为设计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设计实施过程中设置公众展示平台与反馈渠道,保持设计进程的透明性与开放性,增强居民对设计成果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社区营造活动引导居民参与到街区改造与运营管理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公众参与不仅提升了项目的社会接受度与可操作性,也促使建筑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实现技术逻辑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为历史街区的长效更新奠定社会基础。

三、结束语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在文化传承与空间再造之间寻求平衡,建筑设计策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应在延续历史风貌、提升使用功能与增强社会认同之间构建协同路径。通过延续历史文脉、融合建筑语言、优化空间功能与激活公众参与,历史街区在设计更新中不仅重获生命力,更成为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理念应贯穿历史街区更新全过程,推动城市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持续生长与价值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刘承志.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J]. 建筑学报,2023,43(02):52-56.

[2] 高颖.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延续 [J]. 时代建筑,2023,41(0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