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校家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与完善路径
谭炜
重庆市丰都县实验中学校 重庆市(408299)
摘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通过校家协同,学生可以在校园里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家里进行信息技能的实践训练,实现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有机联动,促进学生智力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家庭与学校间开展有效协同,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家协同育人;实践探索;完善路径
校家协同育人,使各方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力量有限、家长对信息技术学习不重视和教学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使学生的信息技能发展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而校家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校和家长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潜力,而家长也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成长环境。为此,探究校家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具有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校家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价值
(一)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校家协同教学理念的实施,是促进多元主体得以落实的重要方式。我国传统教育机制中的主流观念,是以学校施教为主导,家庭教育常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家庭因没有资源条件,而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机会只有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但是,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学校与家庭应加强合作,着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既帮助孩子在感情上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又使其信息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实现多途径、多视角的整合效应,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方式的互动性
在校家协同教学中,既有学校和家庭的互动,也有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校家合作,需要双方都能基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情况,对互动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对产生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针对教育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中,学校通过开展信息知识竞赛、举办研学活动等方式,为家长、学生与教师三方交流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校家协同育人中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赋能信息技术教学
为更好地发挥校家协同的功能,应在家庭与学校间合理配置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学校的信息教学资源建设中,除了图书馆、实验室和网络之外,还要重视教学软件、教学平台和交互式工具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家长则需与学校紧密交流,依托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利用家庭中可利用的信息化资源,创建独特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其产生浓厚的信息知识学习兴趣,进而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辅助作用,也拓宽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渠道和机会。
例如,对于高一信息技术人教版“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设计,学校方面可以与软件厂商合作,引进专为这一课程设计的模拟程序软件。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有关编程的知识与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了给学生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空间,学校可在图书馆中,增设有关信息技术的科普读物,满足学生扩充知识的需要。在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中,构建以网络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学习网站,并提供教学视频和案例等,供学生及其家长使用。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与家长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学生的问题做出针对性地教学调整。
(二)提升教师家长素养,增强协同育人能力
学校可为老师及学生父母提供电脑操作、网络应用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的训练,鼓励老师及父母参与线上及线下的职业训练及研讨会,以提升其专业技能,信息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方便快捷的线下咨询工具与平台,协助老师与学生家长更好的利用信息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活动。利用线下咨询工具与平台,教师可提前制定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相关工具与平台,与教师保持联系,不断优化对孩子信息素养培养的成效。
例如,对于高一人教版“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学校就可针对教学和家长,开设关于人工智能教学资源的培训课程,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给教师们讲解最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并且讲述如何把它们应用到教学中去。对家长的培训,则以在线教学为主,使家长能了解基础的人工智能知识和工具。最终,使教师与家长能联系生活实际及课堂教学,了解人工智能与生活的联系,如家电设备、人脸识别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课堂中智能问答软件、STEM教学软件的应用等,全面建立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环境。
(三)落实协同育人实践,拓宽学生成长渠道
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学校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校内与校外的“无缝”转换渠道,为学生营造更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利用通信工具、线上教育平台及家长社群,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合作渠道,教师上传教学资源,家长在线提问,形成学生学科学习的完整闭环。同时,教师可依托学校配置的数字化资源,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和比赛,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高一人教版“数据采集与整理”教学后,教师通过微信、钉钉等“班群”发布实践任务,要求家长协助学生完成。如调查家庭一周的用电、用水情况,充分利用家中或学校的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制作丰富多样的报告模型,再由教师评价及打分,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并进行表扬。该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对“数据采集与整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Excel、饼图、折线图以及编程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结语:信息化教学与校家协同育人机制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构建校家协同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使家长在学生学习上的投入增加,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也因此得以加强。基于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持续创新教育协同路径,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探索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栋云.线上教学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J].江苏教育,2024,(04):76-77.
[2]宋雪.利用“互联网+教育”提升家校协同育人实效性的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S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