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语言因素对言语构成的影响

作者

喆·央金拉姆

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人文学院蒙古语系教师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也是认知和思维的媒介。正是由于这种沟通方式,人类社会才能通过语言机制将个体塑造成社会成员,并通过社会对个体施加影响。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交换信息,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传递并非仅仅基于语言本身。自古以来,人类就使用各种辅助手段相互交流、传播信息,其中许多手段至今仍在使用。例如,非洲土著民族通过吹口哨、击鼓、摇铃、敲钟、击鼓等方式传递信号;在东亚流行的“花语”可以用来传达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含义(例如玫瑰代表爱情、彼岸花代表悲伤、羊形花朵代表纪念等);交通标志、铁路道口信号灯、旗语等都是对语言这一主要工具的补充。

但非语言沟通工具并不仅限于这些,还包括那些反映情绪和生理状态,往往纯粹出于本能或难以控制的元素,例如目光、面部表情、手势、肢体动作、举止等,这些元素通常被统称为“非语言沟通工具”。研究表明,交际可按范围分为人际内的(intrapersonal)、人际间(interpersonal)、组织内(organizational)、群体间(mass media)。按形式分为口语(语言性)和非口语(非语言性)交际。土耳其学者马赫穆特·阿奇尔(Mahmut Açil)将交际分为有言语的交际,包括语言、语音色彩;无言(静默)交际,包括面部与身体、身体动作、空间、工具性(Mahmut Açil, 2006:24)。此外,语言学家L.贝朗杰(L. Bellanger)将非语言交际称为“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仪态、身体动作、物体介入(如领带、眼镜、手表等)、各类声音(如清嗓、叹气、咽口水、咳嗽等)、心理反应(如脸红、发抖、声音哽咽、颤抖、出汗等)(Sukhbaatar C., 2012)。这一分类与蒙古语造句学者D.鄂顿苏仁、C.苏赫巴特的分类基本一致。

非语言交际元素在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成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许多人在写作中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严谨的结构。即使他们准备充分,如果在口头表达时忽视非语言因素,往往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这表明,单靠口头语言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辅相成,使沟通更加生动直观。因此,非语言交际,如同肢体语言,是丰富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有效的沟通,除了语言学、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外,还需要知识管理、情绪感知和智慧态度等素养。因此,非语言交际元素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可以与多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正如造句大师C. Sukhbaatar(2012)所指出的:“非语言交际工具几乎没有限制”。

据统计,世界上有超过70万种手势语言,各个民族都在运用这些方式来促进有效的沟通。研究人员估计,“任何沟通中,40%到70%都是非语言的;7%的信息来自词语本身,38%来自语调,55%来自面部表情”(Mahmut Açil, 2006)。这表明非语言沟通形式丰富多样,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直观性与情感传达的即时性,在人际互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外表、面部表情、语调、手势以及身体动作等方面,对非语言交际的主要形式进行系统阐述。

1. 外表

个体外在形象是非语言交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仪表、服饰、姿态、饮食行为等诸多维度,构成了交际初印象的基础。得体的穿着不仅体现对交际情境的尊重,也有助于展现个体的社会角色与文化品味。化妆、香水、发型、饰品等细节设计,虽各具微妙差异,但共同承担着信息传递与社会认同建构的功能。正如俗语所言,“人靠衣装,马靠鞍”,表明外在形象在形成初步认知中的关键作用。

2. 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最具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其信息传递效率约占整体沟通的70%。这一形式主要依赖视觉通道进行感知,具体可细分为面部表情、语调、手势与身体动作四个方面。

2.1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情绪与态度的直接表达方式,对交际成效具有显著影响。根据Ekman(2012)研究,人类面部可产生超过25万种微表情,每种持续约5–10秒。有效的面部表情控制不仅能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还能通过识别他人表情准确把握交流氛围,进而做出适当回应。特定职业如外交官、演讲者等尤需训练面部表达的适度性与可控性。

2.2 语调

语调包含语速、节奏、音质、口音等多个维度,深刻影响语言信息的情感色彩与交际效果。语速的调整与表达意图及交际情境密切相关;音色则受声带频率与口腔共鸣影响,体现为声音的高低、明暗、温暖或冷峻等特质;而听觉特征如沙哑、紧张或低沉,则直接影响听者的感知与理解。L. 苏赫巴特(2012)将谈话语调分为“可听、有可不听、不能不听”三类,表明语调在信息吸引与传播中的分层功能。Ekman(2012)则指出,听者从言语内容、语调、语速、停顿等多方面收集信息。说话时须发音清晰、干净、洪亮。虽声音色彩天生不同,但可通过训练改善。此外,保持声带健康需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避免吸烟、及时治疗咽喉疾病等。

2.3 手势

手势在沟通中极为重要,主要指头部与手部动作,有时也包含脸部表情,甚至广义的动作(如皱眉、开门、拥抱等)。这些动作本身具备意义,不依赖语言即可表达完整信息。学者L.P. 雅库宾斯基指出:“手势与面部动作是人们态度的重要表达工具,持续且强烈地传递信息”。有效使用手势,要注意配合语调、标示停顿与重音、调控语速;或独立传达喜悦、惊讶、愤怒等情感;或在说明中指示、区分事物,乃至表达歉意与敬意。

2.4 身体动作

身体动作包括身体姿态、头部与四肢动作等,是整体现身态度与情绪状态的外化方式。Ekman(2012)认为个体通常通过面部、头部、手部和身体姿势四个通道综合接收信息。例如,摊掌示意信任,双臂交叉表达自信,伸手则表示亲近与合作意愿。Mahmut Açil(2006)指出,手部动作与大脑认知同步发展,其在交际中扮演极为丰富的表达角色,如提示、否定、请求、惊讶、愉悦等情绪与态度的传达。

3. 非语言交际伦理

礼仪也是肢体语言的重要体现。伦理是指社会习俗和在交流中约定的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语言文化都离不开语言因素,因此“与谁交谈、在哪里交谈、如何交谈”都受到伦理的约束。迟到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得体的问候则能体现个人素质。

Al Disin 在《肢体语言》一书中谈到,根据情境与关系,人们会保持四种距离:亲密区(15–50厘米):仅限最亲近的人,超出此距易引起不适。个人区(50–150厘米):适合非正式、熟悉的交谈,可保持舒适的视觉与听觉距离。社交区(150–360厘米):适合正式或商务交往。公众区(360厘米以上):用于公共演讲,与听众保持一定距离。

不同文化对距离的理解存在差异,沟通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尊重异性、为他人开门、让座等积极的非语言礼仪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

4. 工具性交际

此类交际主要指公共演说所用的辅助工具。与日常对话不同,公共演讲需充分准备并注意可能影响沟通的各种细节。常见注意事项包括:确保技术设备正常运作,演示材料完整且按顺序准备;个人准备包括心理调适、美学与卫生;使用麦克风时要避免噪音,合理调整位置,轻声操作;演讲过程中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声音质量;如需暂停更换设备,要在保证连贯性的前提下顺利完成。

常见的演示工具包括幻灯片、白板图表、模型等,可以使复杂的内容更加直观、有趣,并节省时间。进行演示时,应注意:仔细选择和校对数据;使用图表(条形图、折线图等)使复杂的表格直观;讲解时,面向观众,避免背对屏幕。

结论

如上所述,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离不开非言语因素的加持。肢体语言不仅可以独立地传达信息,还能增强言语语言的表现力。为了实现高效的沟通,需要在遵守伦理道德和场合规范的前提下,灵活运用面部表情、语调、手势、肢体动作等非言语工具,综合考虑交际目的、符号特征、渠道特征和语境,做到言之有物、形之传神。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2006). Nicomachean Ethics. Ulaanbaatar.

[2]Bold-Erdene, B. (2006). Public Relations. Ulaanbaatar.

[3]Ireedui, J. et al. (2014). Mongolian Linguistic Explanatory Dictionary. Ulaanbaatar: MUIS Press.

[4]Mahmut Açil. (2006). Teacher’s Body Language. Ulaanbaatar.

[5]Oyun, Ts. (2020). Socio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Studies. Ulaanbaatar: Khukh Mongol Printing.

[6]Ravdan, E., Bazarragchaa, M. (1996). Mongolian Spoken Language. Ulaanbaatar.

[7]Sukhbaatar, C. (2012). Mongolian Syntax and Style. Ulaanbaatar: Udam Soel LLC.

[8]Sarankhuu, D. (2011). Acting Techniques for Speech Training. Ulaanbaatar.

[9]Tömrögtogoo, D. et al. (2020). Modern Mongolian Language. Ulaanbaatar: Bit Press.

[10]Piz, A. (1994). The Language of Body Movements. Moscow.

[11]Ekman, P. (2012). Telling Lies. New York.

[12]Širjajev, E.N. (1996). Russian Speech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Mosc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