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艺术中的“ 公共性” 重构

作者

冯钰涵 董银玉

云南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表面来说,由于公共艺术范围广泛,边界模糊,不好一概而论,所以社区公共艺术是将公共艺术发生的地点做一个明确的界定,以此来区分范畴较广的公共艺术。实质来说,公共艺术经过的漫长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艺术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特别对于中国,九十年代的“ 公共艺术” 一词是个舶来品,大家都爱称呼为“ 城市雕塑” ,久而久之,即便“ 公共艺术” 逐渐取代“ 城市雕塑” ,但在人们心中却一直有户外雕塑就算公共艺术的执念,既然如此,干脆换个词,将与时俱进的公共艺术冠上新词汇,以此来体现公共艺术的进步,所以社区公共艺术是对传统公共艺术的反叛和更新,他们实质上是新与旧的区别。公共艺术的发展也从不是某个艺术家拍拍脑袋随便想出来的,它有着漫长而错综复杂的历史。追溯到1917 年,杜尚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举动,他在商店买了一个非常普通的白瓷小便器,并签上了署名,取名为《泉》,他用这种方式掀起了一场“ 艺术变革” ,让无数人开始重新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又为谁服务,公共艺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酝酿。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写道“ 艺术的材料应从不管什么样的所有源泉中汲取营养,艺术的产品应为所有的人所接受。[1]” 他认为,艺术品不止是上层阶级所独享,下层人民望而却步的高贵物品,更不是天马行空,建立在空中楼阁的飘渺之物,它脚踏实地的扎根于生活经验,更是应当全人类享用的宝贵财富。艺术的公共道路由此获得了哲学上的启迪。而后,许多国外艺术家也开始为艺术找寻新的出路。

1950 年后期,艾伦·卡普罗创作了“ 偶然事件” 的公共表演,该表演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调动观众的热情,强调观众参与,与此同时,他提出参与式艺术的概念,为之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做出了伟大的示范,也为后续克莱尔·毕晓普著作《人造地狱:参与性艺术和观看的政治》的创作预设了话语场域。一年后,也就是1960 年,欧美国家制定了“ 艺术百分比” 计划,将艺术领域的建设经费纳入政府的年度财政计划中,并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促成落地,用以保证文化艺术资金落到实处。但这一政策更多的只是让艺术作品公共场所化,作品本身无法和群众进行深刻的链接,此时的作品并不反应社会现象,也无关公共价值。随着露西·利帕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 社区艺术” (Community Art)的概念后,公共艺术才走上真正的“ 公共性” 。他强调了公共艺术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非美学问题,这个理论提出后,1981 年,哈贝马斯在哲学领域的著作《交往行为理论》继续丰富了有关公共艺术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公共艺术不再是审美对象,而是通过作品或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激发公众对话,让公共艺术成为“ 交往行动” 的载体[2]。约瑟夫·博伊斯在 1982 年至 1987 年间开启了7000 颗橡树种植计划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实践经验,他用他的艺术行动让人类反思自己对大自然的功与过,得与失。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对环境、社会、公民乃至对个体家园的关注,成为公共艺术的着力点。由于公共艺术已经从最初单纯的艺术作品公共场所化转变为艺术公共化,从“ 作品”转向“ 过程” ,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专业名称来解释。1994 年,美国当代女性艺术家苏珊·莱西提出“ 新类型公共艺术” ,她在《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这本著作中详细解释了新类型公共艺术的职责,其中,讨论社区环境中的艺术占据了大量篇幅,因此,许多学者也将新类型公共艺术与社区公共艺术合而为一。但严谨来说,将社区公共艺术理解为新类型公共艺术在社区环境下的发挥更为妥当。

其实在苏珊·莱西对传统公共艺术批判之前,欧美国家的许多艺术家便走向社区,走向乡村,化身医护人员,解决着社会的各种问题。在1985年之前,美国怡乐村是一片聚众吸毒,混乱肮脏的社区,叶蕾蕾花费了11年的世界,用自己的公共艺术行为成功洗刷了该地的泥污,现在的怡乐村是艺术之家,社区居民手绘的墙壁是他们改邪归正的见证[3]。在2004 年,格兰特·凯斯特的《对话片段:现代艺术中的社区和对话》中分析了参与式艺术,为社区公共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艺术的对话性和社会参与是社区公共艺术的核心。在此之后也有许多学者陆续对新类型公共艺术做出总结,并大量运用该专业名称,也出现了许多复杂多样的名称,如“ 社区介入型艺术” “ 社区艺术” “ 对话式艺术” 等实质相同的不同名称,每一个都代表着对旧公共艺术体制的批判,共同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备的体系。公共艺术在上个世纪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着,直至本世纪逐渐形成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公共艺术从来都不是一条线清晰明了贯穿而下的,每一个著作背后都是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对于实践和理论努力的结果。

总体来说,社区公共艺术是对传统公共艺术的革新,从艺术作品的公共转变为艺术创作的公共,重参与;注重与人的交流而非艺术作品本身;强调过程而非结果;艺术的创作方向也转变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将架上艺术那实体化又具有永久性的艺术作品转变为更加灵活,具有临时性特点的无实体形态。同样的,重参与也就意味着艺术产品人人享有,为许多一生都没有意识走进美术馆的人提供接触艺术的可能性,其关注的是弱势群体,是普通老百姓。当然,社区公共艺术也并不是艺术品进入社区这么简单,社区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交往和民主协商,是通过“ 交往行动” 改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艺术即经验/(美)杜威著;高建平译.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9

[3]漆依依.新类型公共艺术在社区营造中的建构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