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煤矿山设计中的资源高效利用策略研究

作者

王路路

安徽智慧矿山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230031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非煤矿山开发面临资源浪费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本文从设计阶段入手,探讨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路径,提出通过优化矿体开发方案、强化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引入绿色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系统性提升。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的设计策略能够降低开采损耗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同时为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提出的方法为非煤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非煤矿山;资源高效利用;设计优化;循环经济

引言

非煤矿山作为工业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其开发效率直接影响资源供给安全与生态环境。当前,传统矿山设计模式普遍存在资源回收率低、综合利用不足等问题,导致大量尾矿、废石堆积,加剧环境负担。如何在设计环节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本研究将从空间布局优化、工艺技术改进及循环系统构建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探索可推广的资源集约化利用模式,为矿山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矿山开发方案的空间优化设计

(一)矿体三维建模与精准定位

我们可采用地质建模软件(如Surpac、MineSight等)对勘探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包含矿体形态、品位分布、围岩特征的三维可视化模型。通过设置0.5-1米的网格精度,准确划分经济可采区域与夹石剔除范围。针对缓倾斜薄矿体,应用"梳状"布巷方案,沿矿体走向布置主运输巷道,间距控制在50-80米,减少无效岩巷开拓量。在储量计算环节,可采用块段法与地质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厚度小于0.8米的薄矿层单独建立储量块段,避免传统整体估算造成的资源遗漏。

(二)采场参数动态调整机制

在采场布置无线传感器网络,需实时采集矿石品位(XRF快速分析仪)、岩体稳定性(应力应变监测仪)等数据。当监测到某区域品位波动超过设计值±15%时,自动触发参数调整程序:对高品位区域(如品位提升20%以上)缩小采场高度至设计值的80%,延长该区域开采周期;对于低品位区域启用临时支撑结构,允许适当加大采场跨度。针对厚度0.5-2米的薄矿层,采用"之"字形回采路线,每个回采台阶高度控制在3-5米,配套小型化凿岩设备(如双臂掘进台车),使薄矿层回收率提升至85%以上。

二、生产过程的资源循环体系构建

(二)选矿废料分级再利用技术

矿山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可通过分级处理实现梯级利用。在选矿车间出口处设置振动筛分系统,采用双层筛网结构进行初步分选:上层30毫米孔径筛网拦截大块废石,下层10毫米孔径筛网分离中等颗粒。筛分出的粗颗粒废石(粒径大于30毫米)经颚式破碎机处理成30-50毫米的均匀骨料,直接用作井下采空区充填材料,既减少地表堆积占地,又节省外部采购充填料的成本。中颗粒废石(10-30毫米)通过传送带输送到建材加工区,与5%比例的水泥混合后,采用液压成型机压制成规格统一的免烧砖,其抗压强度可达10MPa以上,适用于矿区临时建筑墙体砌筑。

对于筛下细颗粒物料(小于10毫米),先通过磁选机回收含铁成分,再采用浮选工艺提取残余有色金属。处理后的尾砂与10%生石灰拌合,经轮碾机活化后,用高压制砖机成型为透水砖。该砖体孔隙率控制在15%-20%,既能满足矿区道路透水需求,又可消耗大量细粒尾砂。整个处理线配置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定期清理筛网即可。

(二)水循环系统的集成设计

矿山生产用水循环体系采用分级处理、按质回用的设计原则。在选矿厂区建设串联式水处理池组:初级沉淀池通过重力沉降4小时,去除80%以上的悬浮颗粒;二级处理池投加聚合氯化铝絮凝剂,使细小颗粒形成絮团沉淀;三级生物处理池培养复合菌群,通过生物吸附作用降低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最终清水池设置紫外线杀菌装置,确保回用水微生物指标达标。处理后的清水根据水质分级使用:透明度最高的Ⅰ类水(浊度小于5NTU)供浮选机等精密作业使用;Ⅱ类水用于矿石破碎区的喷雾降尘;Ⅲ类水则作为球磨机等设备的冷却水源。

各水池底部设计为锥形结构,便于沉淀物滑向中心排泥口。浓缩后的矿泥经板框压滤机脱水,形成含水率18%以下的滤饼,定期运送至精矿仓回收金属成分。循环水管网采用 UPVC 防腐管道,地上部分设保温层防冻。浮选车间安装电磁流量计监测用水,水位低于设定值时自动补水。

三、绿色技术支撑系统建设

(一)数字化管控平台应用

矿山数字化管控平台建设需聚焦实际生产需求,可采用"模块化部署+渐进式优化"的实施路径。在资源可视化模块中,将地质勘探数据与采矿CAD图纸叠加显示,通过颜色分层直观反映矿石品位分布,作业人员可随时调取任意剖面的矿体信息。

智能调度模块通过车载GPS与矿石品位检测仪联动,当运输车辆经过矿区主干道时,系统自动比对车载矿石品位与选厂需求。若检测到某批次矿石品位低于选矿阈值,立即引导车辆改道至废石场,减少无效运输能耗。设备健康管理方面,在关键轴承部位安装振动传感器,建立破碎机、提升机等设备的特征频率数据库。当检测到振动幅值超过基线值20%时,自动推送检修工单至维修班组,较传统定期检修方式可减少30%的非计划停机时间。平台界面设计突出实用性,采用矿山人员熟悉的工业控制风格,通过车间大屏、移动端APP同步数据,确保从技术员到一线工人都能快速掌握操作要领。

(二)生态修复协同设计

生态修复方案需与开采作业深度协同。表土剥离环节采用分区作业法:将矿区划分为50×50m的网格单元,使用铲运机按单元顺序剥离20-30cm表土层,避免混合深层贫瘠土壤。堆土场选址在矿区主导风向下风向500米外,底部铺设HDPE防渗膜,四周开挖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储存期间在土堆表面播种苜蓿、田菁等绿肥作物,既固土保墒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实测数据显示储存2年的表土有机质含量仅下降1.2%。

开采阶段边坡治理采用"台阶式修复"工艺:每下降10m开采标高即形成一级台阶,台阶宽度根据矿车转弯半径设定为4-6m。在台阶内侧预埋直径30cm的PVC排水管,管壁钻孔形成盲沟排水系统,防止坡面积水引发滑坡。闭矿后立即实施复垦工程,在坡面铺设抗拉强度≥8kN/m的三维土工格室,填充由剥离表土、粉碎秸秆(占比15%)、腐殖酸(占比5%)组成的改良土,采用液压喷播机以6kg/m²的密度喷播紫穗槐、高羊茅等耐旱植物种子。在平台区域开挖30cm深种植槽,按2m×2m间距栽植刺槐、侧柏等乔木,形成立体植被结构。通过该方案,某石灰石矿闭坑3年后植被覆盖度达到76%,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120t/km²·a,达到同类矿区生态修复先进水平。

结论

非煤矿山设计的资源高效利用需贯穿开发全流程,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开采精准度,依托循环体系减少废弃物排放,结合数字技术实现动态管控。这些策略的应用既能提高资源回收效益,又能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为矿山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技术路径。

参考文献

[1]吴献.我国非煤矿山智能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中国金属通报,2023,(09):4-6.

[2]陈静.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D].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21.

[3]刘涛,李博,夏蕊,等. 不同工况下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煤矸识别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4,44(3):82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