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交通信息化如何优化老年人出行服务

作者

崔雅琪

江苏云质数科技术有限公司 222000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出行服务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出行需求特征,探讨交通信息化技术在服务优化中的具体应用路径。研究表明,构建智能终端适配系统、完善实时信息服务平台、优化无障碍设施配置等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破除老年群体出行障碍。建议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改进和服务整合,构建多方协同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保障。研究成果为提升适老化交通服务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交通信息化;老年人出行;服务优化

一、老年人出行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一)生理机能限制带来的服务缺口

老年群体因视觉敏感度降低、肢体协调能力衰退等生理特征,在出行过程中面临多重障碍。公共交通站点常见的30厘米台阶高度超出老年人平均抬腿幅度,公交车厢内扶杆间距过宽导致支撑困难,地铁闸机通行时间设置未考虑老年人反应延迟,这些设计缺陷直接威胁出行安全。在信息交互层面,传统电子屏滚动字幕速度与老年人平均阅读速度存在30%的差距,站内广播系统在环境噪音超过65分贝时语音辨识度显著下降。这些细节缺陷暴露出基础设施与信息服务尚未建立适老化评估标准。

(二)智能技术应用中的认知障碍

主流通行APP普遍存在功能层级超过3级、验证环节重复设置等问题,约车软件中实时定位、车型选择等复合操作流程超出老年人认知负荷。实体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同样存在适配缺陷,自助购票机触屏灵敏度设置未考虑手部震颤因素,人脸识别设备在强光照射下识别失败率高达40%。这种技术应用与用户能力的错位,折射出产品设计缺乏适老化测试机制。

二、交通信息化技术应用场景构建

(一)智能终端的适老化改造‌

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受限于操作复杂性和生理特征,构建符合认知习惯的终端设备是破解技术应用壁垒的关键。在硬件设计上,可借鉴传统家电的交互逻辑,开发具备物理按键与触屏双模式的便携终端。例如,将高频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设置为独立橙色按键,表面采用防滑纹理设计,按键直径需适配老年人平均指腹面积(1.5-2厘米),避免误触的同时增强操作反馈感。设备侧面增设可伸缩挂绳,便于外出携带时防止滑落,底部配置Type-C与无线充电双模接口,解决充电线材辨识困难的问题。

软件系统需重构信息架构,建立"主干式"功能路径。以公交乘车为例,将扫码乘车的核心流程精简为"亮屏—点击乘车图标—自动调取云端预存乘车码"三步操作,后台通过绑定实名信息自动完成扣费。语音交互系统应支持离线指令识别,在无网络环境下仍能响应"找车站""叫救护车"等关键指令,方言识别准确率需达到90%以上。针对视力衰退群体,可开发AR导航眼镜,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捕捉环境中的公交站牌、洗手间标识等关键信息,以高对比度动态标注方式辅助路线辨识。

(二)实时信息服务平台优化‌

我们可以建立统一的老年人出行特征数据库,自动关联社保卡、就医记录、居住信息等数据,形成精准服务画像。例如,当系统识别某用户每周三固定前往市立医院透析治疗时,可提前一天推送定制出行方案:自动预约无障碍出租车,规划包含电梯通道的进院路线,并同步治疗时间智能调整车辆等候时长。

电子站牌的适老化改造应注重信息降噪与焦点强化。在"老年模式"下,屏幕仅保留车辆到站时间、车厢拥挤度、无障碍设施标识三项核心信息,字体放大至常规尺寸的150%,对比度提升至7:1以上。针对听力衰退群体,开发定向声波传播技术,使站台广播声场集中在候车区域,减少环境噪音干扰。同时,在公交车辆加装智能传感设备,实时监测台阶高度与车厢空隙,当检测到老年乘客上下车时,自动延长停靠时间15-20秒并提供语音警示。构建动态响应型调度系统,需建立老年人出行热力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历史刷卡数据、天气变化、社区活动等因素,预判未来两小时的老年客流分布。在早市开放、医院就诊高峰等特定时段,调度中心可自动增派低地板公交车,并在车载系统中标注"敬老专座"引导信息。对于突发性出行需求,平台应保留电话接入通道,客服人员通过可视化调度界面快速匹配最近的无障碍车辆,确保服务响应时效不超过8分钟。

三、多方协同的服务机制创新

(一)政策标准与技术创新联动‌

完善适老化交通服务,需以政策刚性约束夯实技术落地基础。在标准制定层面,可参照《无障碍设计规范》,针对老年群体细化交通场景的技术参数。例如,要求公交电子屏的字体层级不超过三级,主标题采用24磅以上加粗黑体,确保5米外可视;语音播报系统除控制语速外,需增加句间停顿0.8秒,便于老年人信息消化。建立"银发适配认证"制度,由工信部门牵头对约车软件进行适老化分级测评,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开放城市交通实时调度数据接口,允许其优先获取地铁接驳站人流热力图等核心信息。对研发适老化导航硬件的企业需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将车载跌倒预警装置纳入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在公共交通设备采购中,增设适老化性能评分权重,如公交车采购标书明确要求:车门踏步高度可电动调节至离地15厘米,车厢过道宽度不低于80厘米,优先座位扶手直径需适配3.5-4.5厘米的抓握范围。

(二)社会资源整合与服务延伸‌

在街道层面设立出行服务专员岗位,依托社区健康档案筛选出失能、独居等重点关怀对象,为其智能手环预装紧急呼叫插件。当老人触发SOS按钮时,系统自动推送实时位置至社区网格员、家属及最近志愿者三方终端,同步向500米范围内的空载出租车发送优先接单指令。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嵌入出行服务设施,例如将单元楼门禁系统与打车平台对接,输入房号即可呼叫车辆至单元门口等候,解决"最后十米"接送难题。在公益平台设置服务积分商城,志愿者护送老人就医累计1小时可兑换理发、家政等服务。或者与快递企业合作开发"顺路帮"功能,快递员在配送途中可自愿承接药品代取、助行陪伴等轻量化任务,通过配送车加装的可旋转座椅实现"人货共载"。保险产品设计需突破传统模式,推出"出行无忧组合险",将意外险与公共交通延误险捆绑,当老年乘客因车辆故障滞留超30分钟,自动触发免费茶歇配送服务。

结论

交通信息化为破解老年人出行难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构建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服务体系。通过智能技术改进服务可及性、依托数据共享提升服务精准度、借助机制创新增强服务包容性,能够有效弥合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未来应持续深化智慧交通与适老化改造的协同发展,在技术创新中坚守人文温度,切实保障老年群体的出行权益与社会参与。

参考文献

[1]吴恩龙. 哈尔滨市适老化公共交通治理改进策略[D].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

[2]罗天. 中小城市老年代步车管理“碎片化”问题优化研究--以永州市为例[D].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23.

[3]张颖浩. 针对老年人出行需求的交通产品创新设计[D]. 江西:华东交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