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作者

罗佳

成都市金牛区抚琴小学校 610032

摘要:“读思达”教学法以阅读、思考、表达三位一体为核心,契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多维阅读情境构建、阶梯式问题链设计及游戏化表达实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迁移能力。本研究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趣味化输入、批判性引导、阶梯化输出的应用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为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创新范式。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构建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体系并强调创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品质。“读思达”教学法内核是阅读、思考、表达三位一体,凭借系统化的认知加工机制促进知识内化,且符合低年级学生从识字到阅读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一教学法呼应“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实践要求,并以学为本理念重构课堂生态,给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了从知识输入到素养生成的有效范式。

二、“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阅读习惯与兴趣

“读思达”教学法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模式,给低年级学生营造出沉浸式阅读环境,并激发其内在阅读动机。这一方法注重“深度阅读”,摒弃传统碎片化、浅表化的文本处理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与情感脉络,在反复推敲下让学生对阅读形成持久专注力。它创设出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依据兴趣挑选阅读材料,再结合朗读、角色扮演等多样化阅读活动,使被动阅读逐步转变成主动探索,从而奠定低年级阶段终身阅读的基石。

(二)发展低年级学生思维逻辑性与批判性

“读思达”教学法的“辩证思考”环节能重构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框架,使其从单向接受信息朝着多维思辨转变。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叙述视角或者挖掘隐含矛盾等方式对文本观点进行质疑、分析和评价以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这一方法重视“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着重在阅读时识别作者意图和价值观并根据自身经验做出反思性判断以突破思维定式。

(三)强化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

“读思达”教学法把表达当作阅读与思考的最终目的,低年级学生语言输出质量经由系统化训练得以提升。在“有效表达”阶段,教师设计阶梯式表达任务,从复述情节发展到提炼观点,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的转换。这种教学法注重“精准表达”,学生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规范语言传递个性化思考,这既能强化词汇积累和语法运用能力,也能培养语言组织和逻辑建构意识。同时,小组讨论、辩论等互动形式能让学生在真实语境里锻炼即时反馈和整合观点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创造性。

三、“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多维阅读输入:构建低年级趣味化阅读情境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重视用多样化、情境化的阅读输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低龄学生认知有其特点,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借助绘本、动画、角色扮演等资源构建生活化、游戏化的阅读情境。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教师可播放动画片段、展示绘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情节,让学生代入角色体验小蝌蚪的探索过程,从而增强阅读沉浸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粗读—精读—拓展读”这种阶梯式阅读策略,设计“看图猜故事”“听音辨角色”之类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趣味中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细节理解。另外课外阅读资源补充也很关键,如选择和课文主题相关的儿歌、童谣,用韵律感强的语言输入进一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二)问题链驱动思考:低年级批判性思维阶梯式引导

低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可设计层级化、递进式的问题链,让学生从提取表层信息迈向深层逻辑分析。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可设计阶梯式问题链,从基础性问题“乌鸦为何喝不到水”到分析性问题“除放石子外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再到拓展性问题“若你是乌鸦,会怎样向同伴描述这方法”。这种问题链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相符,能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理解转为创造性思考,并且也可结合生活经验设计开放性问题,像“生活中你遇过类似困难吗”,这种问题能让学生把文本内容和真实情境联系起来,培养迁移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利用希沃白板互动功能设计“点击选答案”“连线配对”之类可视化问题,靠游戏化互动降低思维难度,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表达输出进阶:低年级语言迁移能力的游戏化实践

“读思达”的最终环节是表达,要让语言能力迁移需靠游戏化、情境化的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有独特的思维与学习特点,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表达任务,初级任务如“看图复述故事”,有图片提示来帮学生组织语言,中级任务如“角色对话创编”,促使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补充人物语言或动作,高级任务如“故事续写或改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使文本逻辑更完善。以《坐井观天》教学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完成“青蛙与小鸟的辩论赛”,角色扮演模拟对话场景,从而让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能加深对“视角差异”主题的理解。另外,运用可“班级优化大师”等这类工具设计积分制评价体系,即时反馈和激励学生的表达成果。这不但能提高参与积极性,还能通过“语音录制”“动画配音”等多媒体形式,把书面表达变成多元化的输出体验。

结语

“读思达”教学法以素养导向重构小学低年级阅读课堂,通过情境化阅读输入、问题链思维引导及分层表达实践,有效激活学生阅读内驱力,促进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协同发展。其多维策略不仅回应了新课标对深度学习的诉求,更为低年级学生从“识字”走向“阅读”架设桥梁,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未来,随着数字化工具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深化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将进一步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助力语文教育在核心素养培育与创新能力发展上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游银珠.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J]. 考试周刊, 2025, (05): 58-61.

[2] 陈芳英.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新教师, 2024, (10): 27-28.

[3] 黄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 (10): 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