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作者

霍玉金

淮南市第十二中学,安徽 淮南,232009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项目式学习逐渐步入教育教学领域,并以其独有的探究性、实践性及趣味性受到一线教师的一致青睐。这一背景下,如何聚焦于项目式学习重新审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与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赋能,成为值得深讨的课题。本文即以项目式学习为驱动,探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以期为构建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指出“提倡真实性学习”,同时强调“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读那好计算为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构建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新课标的映照下,项目式学习作为“真实性学习”的重要体现,以其独有的探究性、实践性及趣味性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思维层面彰显出独特且重要的潜力。项目式学习以任务为驱动,学生被分为小组或者单独完成项目,期间可以经历自主探究、实践动手等具体过程,继而在实践探究中达到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目的。项目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赋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实践教学价值。

一、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信息技术探究兴趣

个体的兴趣及好奇心是学习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会更加主动且积极地参与、投入,更愿意花时间深入探究。而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项目学习多被设计为有趣、开放性和挑战性的课堂任务,这类任务赋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之拥有了相对开放的学习自由,教师的干预、束缚削减,课堂秩序更加轻松而富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

(二)推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在新课标构筑出的课堂观中,“核心素养培育”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落脚点。而在项目的加持下,学生需围绕特定项目主动从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并逐渐敏锐地感知到信息的存在与价值,明白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获取所需信息,进而得到信息意识的培育。且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高效学习,从事创新活动,其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也能在无形中得到滋养。

二、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策略

(一)明确项目主题,引导教学航向

项目主题规划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而项目主题的确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既需要紧密贴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也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基本学情、实际需求。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详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应形成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因而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确定教学航向,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主题,以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

以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轻松输入中文”为例,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热衷于自我表达的基本学情,以及新课标对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老师可设计“创意中文输入秀——我的校园故事”的项目活动,学生需运用中文输入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校园生活的创意故事,可以是有趣的课堂经历,也可以是参加校园活动的难忘瞬间。故事中要融入个人绘制的简单插画,并将故事制作成电子文档或电子绘本形式进行展示。这类项目活动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契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有了项目主题为统领,学生后续的项目学习也会更具目标性和有效性。

(二)设计项目任务,锻炼核心素养

“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要求,而探究任务作为项目学习的重要构成,既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推手,又是学生“做中学”的关键载体。因此,在项目式学习中,罗列出一系列具体的、可施行且富有创新性的项目任务与活动,以任务串联整个项目流程,为指明学生探究方向的同时锻炼其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及核心素养,保证其项目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如在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制作作文文集”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作文文集制作合成”的项目活动,在讲授完课程知识并规划项目流程后,给出具体的项目任务:

任务1:在文字处理软件中新建文档,将整理好的作文稿件逐篇导入。

任务2:插入处理好的图片素材、作者信息等内容,确保文档内容完整。

任务3:对整个文档进行全面检查,查看作文排版是否整齐、图片与文字搭配是否协调等。

任务4:将制作好的作文文集保存为常见的电子文档格式。

以具体、明确的“项目任务”为支架,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展开项目探究,既能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也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思维完成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得到实践能力及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全面训练,学习效果也能最大化保障。

(三)教师提供指导,保障学习效果

教师是项目式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学生思维成长及核心素养发展的“催化剂”。因而教师在给出项目任务后,应全程巡视及贯彻学生的项目情况,找准时机通过巧妙的提问、适时的引导以及丰富资源的提供,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拓展思维广度,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在项目探究中得到最大程度发散。尤其是当学生在项目中遇到问题解决瓶颈或思维局限时,教师伺机给予其“灵光一闪”的引导与点拨,可有效打破其思维局限,使之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见解,真正抱起其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总结: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既是对新课标的积极实践,也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与优化的有益探索。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能力与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唯有充分意识到项目学习的教学价值,聚焦于课标要求灵活规划项目主题、科学设计项目任务,并发挥出个人的引导及点拨作用,方能带领学生有方向、有计划地展开项目探究,使之在项目中真正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冬云.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 (18): 102-103.

[2]田诚桂.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新智慧, 2020, (32):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