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注意力分散”现象的应对策略

作者

张艳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新华第一小学校

引言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阶段,“100 以内数的认识”作为整数概念体系构建的重要节点,不仅是学生后续学习加减法、多位数运算的基础,更直接影响其对数的意义、数序及数量关系的理解。然而,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具有持续时间短、易受无关刺激干扰、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在“100 以内数的认识”课堂中,常出现学生摆弄学具、走神、参与度低等“注意力分散”现象。这种现象不仅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数学素养的初步形成。因此,结合“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特点,探究切实有效的注意力分散应对策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数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注意力分散的表现与成因——以“100 以内数的认识”为例

(一)注意力分散的具体表现

“100 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核心内容,涉及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等抽象概念。课堂中注意力分散主要表现为:

1.显性行为

学生摆弄学具(如小棒、计数器)时偏离任务,转而玩“搭房子”;小组讨论时脱离主题闲聊;教师讲解“数的顺序”时,部分学生目光游离至窗外或同学文具。

2.隐性行为

看似端坐却思维停滞,如教师提问“36 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时,学生眼神茫然,无法快速回应;练习“圈出50 个五角星”时,因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漏圈或多圈。

(二)注意力分散的成因分析

1.学生认知特点限制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仅 10-15 分钟,且以无意注意为主。“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数位”“进率”等概念抽象,若教学形式单一,易导致学生大脑疲劳,转向更生动的刺激物(如同学的小动作、教室装饰)。

2.教学内容与形式脱节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课本例题,如单纯让学生“看计数器读数”,缺乏具象操作;讲解“数的组成”时,未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糖果、积木),导致内容与学生经验割裂,难以引发兴趣。

3.课堂管理缺乏针对性

低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弱,若教师对“注意力分散”采取统一批评,易引发抵触情绪。例如,当学生因摆弄小棒分心时,强硬制止可能导致其对学具产生排斥,反而影响后续操作环节。

二、“100 以内数的认识”课堂中注意力分散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

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无意注意

在“数的认识”导入环节,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情境。例如,出示“超市零食区”图片,让学生数“货架上有多少包薯片”(数量控制在10-20 之间),再过渡到“一整箱有100 包”,通过熟悉场景自然引出“100 以内的数”;

用学生的学号、跳绳次数等真实数据设计问题:“学号是 28 的同学请举手,28 里面有几个十?”让抽象的“数的组成”与学生自身关联。

2.分解知识点,控制认知负荷

将“100 以内数的认识”拆分为“数 1-50”“数 51-100”“数的组成”三个小课时,每课时聚焦一个核心目标。例如,在“数的组成”课时,先让学生用 10根小棒捆成“1 个十”,再用单根小棒表示“几个一”,通过“捆一捆、摆一摆”的操作,将“36 由 3 个十和 6 个一组成”转化为可视的具象过程,降低抽象思维难度。

(二)创新互动形式:用多元活动维持有意注意

1.设计游戏化环节,强化注意力持续性

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在“数的顺序”教学中融入竞赛类活动:

“数字接龙”:教师说“30”,学生接力“31”“32”,说错即淘汰,保持学生高度专注;

“找朋友”:将写有数字的卡片(如25、52)分给学生,让“个位是5 的数”站左边,“十位是5 的数”站右边,通过肢体活动调动注意力。

2.实施分层任务,兼顾不同注意力水平

学生注意力发展存在差异,设计分层练习:

基础任务:让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用小棒摆出 47”,通过简单操作保持参与;

进阶任务:让注意力较集中的学生“说一说47 前面第3 个数是多少”,提升思维挑战。

两种任务同步进行,教师巡回指导,避免部分学生因任务过难或过易而分心。

3.融入多感官参与,增强注意力稳定性

在“100 以内数的读写”教学中,结合“听、说、动”

听:教师读“五十六”,学生用计数器拨出数字;

说:学生描述“计数器上十位有7 颗珠子,个位有3 颗,这个数是多少”;

动:用彩笔在数轴上标出“60”的位置。

多感官联动能有效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避免单一活动导致的疲劳。

(三)优化课堂管理:用积极反馈引导注意力方向

1.采用“正向激励”替代批评

当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时,避免当众指责,而是通过肯定性语言引导。例如:

发现学生玩小棒时,可说:“老师看到XX 同学的小棒摆得很整齐,他一定在想怎么用小棒表示29!”;

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介入:“刚才XX 组在讨论 30 后面是几’,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都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2.建立“注意力信号”机制

约定简洁的注意力回归信号,如教师拍手三下,学生回应“坐坐好”并端正坐姿;出示“小眼睛看老师”的手势卡片,用视觉提示替代口头提醒,减少课堂干扰。

3.合理安排课堂节奏,穿插“注意力休息”

每15 分钟插入1-2 分钟的“微休息”:

播放“数字儿歌”(如“1 个十,10 个一,合在一起是11”),学生边唱边做拍手动作;

开展“快速数数”游戏:从 1 数到 20,要求声音由小到大,活动大脑同时放松注意力。

结语

课堂注意力的有效维持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在于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天性,而非简单的“约束”或“管控”。 实践表明,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结、学习形式与低年级儿童好动特性相契合、课堂管理与积极心理引导相结合时,注意力分散现象便能得到有效缓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探索不同内容下注意力管理策略的差异化应用,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高效开展提供更细致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培养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2022(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