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作者

张静

谷城三中,湖北 襄阳,4417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普及和深入实施,核心素养课堂观得以初步建立。而“议题式教学”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以其独有参与性、情境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本文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精准选取贴合生活的议题、设计讨论环节、重视多元评价等维度,探寻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政治;治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修订)》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作为新课标广为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议题式教学是指围绕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有利于助推学生展开深度的交流、探究和讨论的主题,在创设适宜的情境的基础上,糅合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元素,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在身心悦动的学习体验中内化知识,生成素养。议题式教学以真实案例为驱动,以话题讨论为媒介,学生既能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也能得到思维的发展,因而对提高整体政治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一、聚焦学科本质,精准选取贴合生活的议题

议题作为议题式教学的核心要素,绝非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问题”,而是承载着学科知识、学科思想与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话题,其既是连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又是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与迁移的支架。因此,老师应聚焦于学科本质及主题知识,精心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且能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议题,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一方面,深挖学科知识内核,依据高中政治教材不同模块的知识体系,设计能体现学科本质的议题,如在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中,针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设置“从中医药抗疫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的议题,促使学生在分析中医药在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矛盾普遍性)时,依据不同地域、人群体质等特点(矛盾特殊性)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哲学原理在实际中的运用,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如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的 “双碳”政策实施、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反垄断举措、美国实施关税战等,将这些热点转化为富有辩证意义的教学议题,使学生从日常环境变化、能源使用等方面找到切入点,既加深其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又能全面锻炼深度分析能力,充分认识国家政策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实现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素养的一体化发展。

二、设计讨论环节,激活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思维活力

议题式教学中,“主题”的确定规范了讨论的范围、内容及框架,而“讨论”则是议题教学的重中之重。议题展开前,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小组,做好议题铺垫。紧接着带领学生分析议题、解构议题、讨论议题,理清议题的主要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问题,为学生指明讨论方向,激活思维,从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议题探究。

在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2“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聚焦于我国阶段性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时下热点内容,设计“直播带货的利与弊——规范市场秩序的新挑战”的议题活动。议题期间,融入小组讨论环节,将学生分别划分为正反两方,各方小组以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论据,提出观点。正方认为直播带货极大地推动了商品销售,促进了经济增长,众多中小微企业借助直播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将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销售额实现爆发式增长;反方则从“产品质量与虚假宣传问题”“价格乱象与不正当竞争”“售后保障与消费者权益维护困难”展开反驳。辩论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运用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市场秩序等知识进行有力阐述,有需要在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锻炼沟通协作能力,还需要在与对方辩论交锋时实现深度的思维碰撞,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其对议题的理解,意识到认同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树立直播带货需依法依规进行的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发展。

三、重视多元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成效

“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明确要求。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学活动及过程进行系统监测、收集、分析和判断以便改进教学工作的过程,起着重要的复盘及诊断作用,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成果,发现不足之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议题教学中学生围绕议题发散思维、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因而不能完全以辩论或讨论的结果,需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并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以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出其议题讨论效果。

如在“直播带货的利与弊——规范市场秩序的新挑战”的议题活动中,教针对学生对议题的自觉思考,对观点的准确呈现和针对论点的论据分析,以及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审慎态度、辩证思维、判断能力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言辞恳切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及优势所在。如观察学生的观点阐述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准确,以及在小组中的讨论是否积极等。期间,须持续关注学生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活动参与等环节的具体情况。议题讨论结束后,再通过考试、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客观反映其核心素养发展成果,为后续教学模式的改进及优化提供依据。

总结:综上,议题式教学作为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具活力、更有深度的交流互动平台,继而为其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政治教师也应及时转变传统的、因循守旧的教学观念,加大对议题的融入,重视议题活动的设计,为学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引领其在议题讨论中不断取得新的收获,产生新的认知,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剑.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C]//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究论文集(五). 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 2022: 73-74.

[2] 贾永红.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 (06):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