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王莹
中共郴州市苏仙区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设施农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苏仙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仙区紧紧抓住全省与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机遇,成功创建坳上镇为国家级蔬菜产业强镇:现有蔬菜在田面积 4.86 万亩,蔬菜总产量约 29.8 万吨,产值约 10 亿元。全区 50 亩以上的蔬菜基地 39 个,1000 亩以上的蔬菜基地 11 个。“湘江源”授牌企业 8 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定 33 家。
(一)坚持示范带动,生产领域和规模持续扩大。按照“对接粤港澳湾区大市场,建设湘江源蔬菜大基地”的产业定位,蔬菜产业逐渐形成了西河沿线蔬菜基地、西南部高山特色蔬菜基地、郴江河上游蔬菜基地的总体布局。一是西河沿线的许家洞镇株梓塘村、太和村、栖凤渡镇庄门村、枫树下村等为核心的优势产业带,拟建设蔬菜种植核心示范基地 1 万亩、辐射带动蔬菜种植面积 2 万亩。二是五盖山镇、良田镇菜岭、大竹山、大山口等西南部高山蔬菜产区,核心种植面积 5000 亩,辐射带动蔬菜种植面积 1.6 万亩。三是郴江上游的坳上镇坳上村、水塘村、良田镇堆上村等叶类蔬菜产区,核心种植面积 1 万亩,辐射带动蔬菜种植面积 2 万亩。其中以设施蔬菜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共有 10个,大棚蔬菜基地面积达 3000 亩。
(二)坚持科技兴农,农业智能化水平有提高。苏仙区共有大棚 12000 亩,水肥一体设施 5000 多亩,主要种植蔬菜、葡萄、草莓、西瓜、柑橘等作物。运用水肥一体化设施,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一是设施农业总体水平提高。设施农业在苏仙区得到规模推广,数量的不断增加促进设施农业质的突破,设施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加大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设施农业规模迅速扩大,设施栽培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大幅度上升。二是设施农业装备得到蓬勃发展。从设施装备水平方面来看,一大批现代温室设施相继建成,设施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种类型、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体系,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物质装备。三是设施农业管理力度加大。
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苏仙区进一步强化设施农业生产全程管理,结合市场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管理,同时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地避免盲目性发展,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坚持打造品牌,新型农业发展富有成效
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地域特色品牌。根据地域生产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协议合作等方式合并生产同类项,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品牌。同时应借助冷链物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以及“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等消费方式,大力宣传地方地色农产品。二是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多角度着力开发推介。加大对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绿色有机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的推介和传承,扶持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加快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标准体系建设,维护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信誉;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创新机制提升农业,在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二.苏仙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体分散,规模较小。苏仙区现有的农业设施大多数为分散经营,经营主体各自为战。经营户主缺乏更新资金,管理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种植产品质量难有较大提高。大棚设计和施工安装缺乏技术标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利用率很低。同时经营主体还要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一旦市场销售不畅,将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缺少技术,水平较低。从设施设备到栽培技术,管理不配套、不规范、难以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设施大多为竹木或简易单体结构,设施简陋,围护材料单一。如遇大风、大雪、寒流灾害气象时,均有倒塌、压垮、变形等情况发生,造成损失;设施栽培小型作业机具也缺乏,除采用小型手扶拖拉机进行耕地作业外,基本上依靠人工作业,条件十分恶劣。
(三)资金短缺,争需筹措。从目前情况看,市场上的传统简易设施如不及时更新改造,必将被市场淘汰,而更新改造农业设施需大量改造资金,设施农业扩大发展规模也急需资金。由于资金缺乏,各层次设施农业栽培处于徘徊不前的发展状况。因此,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已是刻不容缓。
三.加快苏仙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分层发展。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要从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经济水平和当地自然条件,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型分散到大型规模化的农业设施体系。二是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规模建设。充分发挥各乡镇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要与土地经营规模相适应,既要发展大规模、高水平的龙头示范带动基地,又要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小规模的设施农业工程。
(二)加大投入,促进建设。一是鼓励农民投入,农民作业散兵作战的中小投入者,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他们所使用的农业设施结构简单,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设施产品质量较差,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要从政策上鼓励他们,技术上帮助他们,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团体投资兴办设施农业。结合坳上蔬菜国家产业强镇、“湘南供粤港澳蔬菜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主要面向蔬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对现有蔬菜基地进行相关设施新建、提质、改造。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全区设施农业。通过吸引外资,弥补我区财政资金的不足,从而促进全区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三)培育人才,提高素质。一是加大设施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与各类涉农科研高校、职业教育学校加强合作,大力培养设施农业人才,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复合型设施农业经营人才队伍。二是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工资水平研究出台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形成“经营主体+政府”的工资支付模式,提高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让从业者进得来、留得下、干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