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与节能效果

作者

胡帅

越秀(湖北)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430000

引言

在能源转型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智能电网技术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通过高级量测体系、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结合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自主运行优化,构建起高效、低碳、高弹性的新型电力生态。本文将从技术架构、自动化升级、节能路径及典型应用场景出发,系统阐述智能电网的实践价值与创新突破。

1.智能电网核心技术架构

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架构以数字化、互动化和智能化为特征,通过高级量测体系(AMI)、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储能系统集成及需求侧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升级。作为智能电网的数据基础,高级量测体系(AMI)依托智能电表、通信网络和主站系统构建实时数据采集与双向交互机制,不仅支持用户用电行为监测和动态电价响应,还能实现故障快速定位,为电网调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在可再生能源接入方面,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协同控制技术通过自适应功率调节、多代理系统(MAS)和虚拟同步机(VSG)等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光伏、风电等间歇性能源的并网难题,实现微电网孤岛/并网模式的平滑切换,显著提升了电网运行灵活性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2.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正推动电力系统向更高水平的自主运行和优化控制方向发展。在变电站层面,智能变电站通过集成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终端和过程层网络,实现了保护、测量、控制的一体化,其自动化控制与保护技术采用IEC 61850 标准构建通信体系,支持继电保护装置的智能决策和快速动作,显著提升了变电站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配电网数字化改造通过部署智能终端设备和配电自动化系统,构建了具备全景感知能力的数字化配电网架构,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故障区段的快速定位、隔离及供电恢复,大幅提升了配电网的自愈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广域测量系统(WAMS)基于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构建了高精度、高密度的电网动态监测网络,通过与动态优化调度模型的深度整合,实现了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可视化评估、稳定裕度在线计算和预防控制,为电网调度提供了动态优化决策支持。这些智能化升级技术共同构成了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架构,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算法实现了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全面提升,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3.电力节能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

电力系统节能优化是一项涉及电网物理特性、运行控制与资源协同配置的系统性工程。从电网损耗机理分析,输电环节的电阻损耗(I²R)和变压器铁损/铜损构成了电网技术损耗的主体,而配电网络因线路长、负荷波动大导致的损耗尤为突出。

针对这一特性,现代能效优化策略形成了多维度技术路径:在规划层面通过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优化变电站布点来降低固有损耗;在运行层面则采用无功补偿、电压分层控制和三相负荷平衡等手段减少可变损耗。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系统节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可再生能源消纳与负荷柔性调控的协同机制成为提升系统能效的关键突破口:一方面通过建立风/光功率预测系统与可调负荷的响应关联模型,另一方面利用价格信号引导电动汽车充电、工业柔性负荷等需求侧资源主动追踪可再生能源出力曲线,形成“源-荷”互动的新型节能模式。

在此过程中,智能调度算法发挥着中枢神经作用,其通过内嵌的混合整数规划、深度强化学习等先进算法,在时空维度上实现传统机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而言,日前调度阶段考虑机组组合的经济性与环保性,实时调度阶段则基于滚动优化原理动态调整发电计划,同时计及网络安全约束和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这种多时间尺度、多目标协同的优化过程,不仅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更通过减少火电机组的调峰启停和低效运行区间,实现了全系统能耗水平的整体下降

4.智能电网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4.1 发电侧智能化改造

在发电侧智能化改造方面,风光储一体化电站通过部署智能监控平台,整合气象数据、设备状态和功率预测算法,实现了新能源发电的时间远超短期预测和 AGC/AVC 自动控制,显著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稳定性。[]同步开展的煤电低碳化改造中,智能燃烧优化系统依托炉膛温度场重建、燃烧状态智能诊断和闭环优化控制技术,使机组供电煤耗降低 3-5g/kWh ,为传统火电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

4.2 输配电系统智能化升级

输配电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呈现出多层次技术特征。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通过构建"测量-通信-控制"三位一体的智能监控体系,实现了换流阀状态在线评估、直流线路故障精确定位以及谐波谐振动态抑制,将系统可用率提升至 99.8% 以上。在配电领域,新一代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 IEC 61850-MMS 通信协议,支持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和群控群调,当光伏渗透率超过 30% 时仍能维持电压合格率在 98% 以上。柔性直流互联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则打破了传统交流电网的电压等级壁垒,如张北柔直工程通过构建±500kV/±220kV 混合级联系统,实现了风光基地电力跨电压等级高效互供,输电损耗较常规方案降低。

4.3 用户侧互动与能效管理

用户侧互动与能效管理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数字化转型特征。基于 DLMS/COSEM 协议的智能电表与用户侧能源管理系统(EMS)形成双向通信网络,不仅实现 15 分钟级用电数据采集,更支持电价信号与负荷控制指令的毫秒级响应。虚拟电厂(VPP)技术通过聚合分布式储能、可中断负荷等灵活性资源,应用博弈论优化算法开展日前-实时两阶段需求响应,在某试点项目中成功削减区域峰值负荷。建筑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则呈现系统集成趋势,将暖通空调、照明、电梯等负荷通过 BACnet/IP 协议接入中央控制器,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实现用能设备群的协同优化,商业建筑实测节能率提升。

结语

智能电网技术,通过高级量测体系、分布式能源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起高效协同的电网生态系统。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升级,从变电站到配电网再到广域监测,全方位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自主运行能力。节能优化路径则通过多维度技术策略与智能调度算法,实现了系统能效的显著提升。在发电、输配电、用户侧等场景的深度应用,进一步验证了智能电网技术在推动能源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为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参考文献

[1]王加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智能电网技术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13(01):189-190.

[2] 范 凯 迪 . 电 力 调 度 自 动 化 中 智 能 电 网 技 术 的 应 用 [J]. 新 型 工 业化,2022,12(03):202-204+211.

[3] 任 浩 然 , 徐 云 鹏 . 自 动 化 技 术 在 电 力 系 统 中 的 应 用 [J]. 集 成 电 路 应用,2021,38(0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