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优化路径

作者

王倩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安徽 阜阳, 236600

摘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及意志的基本载体,在新课标背景下所肩负的教学使命更为厚重,尤其是核心素养课堂观出台以来,体育课程也迫切朝着能力素养教育的方向靠拢,以为学生的终身化发展铺平道路。本文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优化路径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健身育人功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体育课堂不仅是增强体质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其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场域。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仍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严峻,以及教学方法固化等突出问题,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双双受阻。这一背景下,创新与优化体育教学路径,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与训练的机会,使之在多元运动形式中收获体育技能,塑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良的体育道德,成长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兼具的综合性人才,得尤为迫切。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培养是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广而深的过程,既涵盖基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涵盖了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因而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传统运动技能的传授,而是要构建多元健康知识体系,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其健康运动经验,使之在体育课堂中不仅掌握运动技能,还能了解身体机能、运动与营养、运动安全防护等多方面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康行为,为其终身健康运动奠定基础。​

例如在日常教育中,引入“身体奥秘探索”主题内容,先以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向学生介绍人体的运动系统,帮助学生了解跑步时身体各部位的协同工作原理。接着,讲解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放松的重要性,热身可以提高心率、增加关节灵活性,减少运动损伤;放松则能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最后再结合生活实际,教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时间,如何实现运动前后的科学饮食搭配,如运动前不宜吃太饱,适当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等。期间以“身体部位猜猜乐”等趣味小游戏为串联,教师说出一个身体部位的功能,学生快速指出对应的身体部位,以帮助其全面巩固、应用所学健康知识,为其健康行为的养成做好铺垫。​

二、创新教学模式,锻炼运动能力

教学模式单一化、扁平化是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要真正构建出面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教师更应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大量先进的教学手段步入高中体育课堂,情境教学以其独有的趣味性在调动学生体育兴趣层面彰显出独特潜能,拓展训练以其丰富、真实的体验为学生运动能力的锻炼开辟出全新空间。因而,体育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需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运动机会,促使学生将对体育的“天然兴趣”转换为“内生动力”,在多元训练中体验乐趣,锻炼能力。

例如,拓展训练作为当代体育教学的重要范式,是基于传统体育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更是磨练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老师可经常性设计“生存之旅”等拓展训练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不超过6人,并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起始点,各小组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任务才能获得生存物资并逃脱荒岛。具体任务包括寻找食物、搭建临时住所、找到水源、搭建信号塔等,而每个任务都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会遇到天气突变、野生动物出现、道路堵塞等一系列障碍,若团队成功完成所有障碍并逃脱荒岛则获得胜利,反之则视为失败。拓展训练中,学生能动性大幅提升,获得了感官上的刺激及体验,也能收获大量生存技能、锻炼运动能力等,真正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三、教师以身作则,塑造体育品德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体育品德描述为:“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体育核心素养的另一大构建,体育品德的塑造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乃至终身化发展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其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活动中展现出坚韧、自信、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发挥个人力量,形成榜样效应,为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发挥“灯塔”作用。就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而此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体育课堂中,教师是引领者,是启蒙导师,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因而为更好地履行体育品德培养工作,教师个人应以身作则,全面发挥榜样作用。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面对教学设备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任务繁重等挑战时,教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抱怨、不退缩,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用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面对困难时应该具备的坚韧品质及积极态度。在组织体育训练时,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按时完成训练任务,尤其不随意请假或迟到早退,为学生树立坚持不懈的鲜活榜样。在带领学生进行晨跑训练期间,无论天气如何,教师准时到场,与学生一起完成跑步任务,表现出坚持、自觉的行为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广而深的感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唯有教师自身作风优良、意志坚定,方能从行为上感染学生,真正推动其优秀体育品德的形成。

结语:综上,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传统的、面向成绩的知识教育逐步被素养教育所取代。而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体育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并积极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方能为学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核心素养训练土壤,最大程度上释放体育课程活力,有效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化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根生.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策略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 (23): 9-11.

[2] 赵松.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N]. 科学导报, 2024-02-20 (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