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饶雨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湖北 襄阳,441021
摘要:新课标的出台加速了教学模式的变革,项目式学习法应运而生,并以其独有的参与性、实践性及趣味性受到一线教师的一致青睐。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出高质量的高中数学项目式教学体系,以项目活动为引领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养,成为值得深讨的课题。本文即以新课标为视域,探寻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构建出高效而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为学生核心能力与素养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标准及要求不断攀升,传统的以成绩为根本遵循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并日渐成为学生核心能力素养发展的枷锁。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提出的“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基本理念的框架下,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及项目性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并为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核心素养及创新能力提供了切口。项目式学习以“项目活动”为驱动,学生被分为小组或者单独完成活动,期间可以经历自主项目、实践动手及问题解决等具体过程,继而在实践项目中“借势发力”,达到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其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管理技能。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以自主项目及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构建知识,而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设计出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项目活动,也正因如此直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组织难度。且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课堂秩序相对传统教学更难控制,继而对教师的个人执教经验提出了挑战。
(二)课程时间不够充分
高中数学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课堂容量大而课时有限,加之来自应试的压力,致使部分教师会有意识地削减项目环节,甚至直接取消项目活动。项目式学习本身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提出、讨论、实践、验证和总结,而部分教师为了节约课时,会更倾向于压缩课程时间,安排更为紧凑的项目活动,导致留给学生的项目空间有限,项目学习浮于形式的现象由此而生。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解构教材内容,确定项目主题引导教学航向
项目主题规划是项目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而项目主题的确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既要紧密教材内容,又要贴合新课程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学情与实际需求。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确定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与框架;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详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应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而学生的基本学情决定了其对项目活动的参与兴趣、学习欲望。因而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应深入解构教材内容,研读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主题,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A版)“4.2 等差数列”一课中,聚焦于单元主题及教材内容,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基本学情,及等差数列在高中阶段的重要作用,且可以在多方面深入应用,可以设计“等差数列的性质探索”、“等差数列的现实应用”等项目主题。在“等差数列的性质探索”中,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等差数列的性质(如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在“等差数列的现实应用”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等差数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存款利息、退货折扣等),并基于案例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确定项目主题后,设计情境进行趣味导入,并为学生简单介绍项目目标、流程等,激活学生的项目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项目任务,促进知识吸收锻炼核心素养
项目任务作为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构成,既是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推手,又是锻炼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因此,在项目式学习中,罗列出一系列具体的、可施行且富有创新性的项目任务,以任务串联整个项目流程,为指明学生思路及目的的同时激活其探究能力,达成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A版)“抛物线”一课中,围绕课程主题,选择“抛物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主题,教师首先阐释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并解释该主题的重要性及实施流程,紧接着给出如下任务:
任务一:研究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各小组展示包含抛物线的图形、焦点、准线等信息,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其性质。
任务二:选择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如桥梁设计、投影运动等),分析抛物线的实际应用。
任务三:将抛物线与其他类型的曲线(如圆、椭圆)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
任务期间,学生被分成数个小组,依次展开任务项目,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看法,发表意见,老师则作为观察员的巡视和记录,纠正学生在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如此,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自主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等,因而更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提供指导,突破项目障碍助力思维发散
教师是项目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其项目指导是学生思维及认知成长的“催化剂”,起着至关重的释疑解难的作用,是促使学生顺利完成整个项目的关键。因而在给出项目任务后,教师应全程巡视及贯彻学生的项目情况,找准时机通过巧妙的提问、适时的引导以及丰富资源的提供,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及认知障碍,使学生在项目探究中得到最优程度的成长。尤其是当学生在项目中遇到问题解决瓶颈或思维局限时,教师伺机给予其“灵光一闪”的引导与点拨,可有效打破其思维局限,使之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见解,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在项目中有所收获与提升。
总结:综上,项目式学习作为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教学模式之一,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彰显出强大的潜力。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能力与素养培养成为重中之重。高中数学教师唯有意识到项目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聚焦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提炼项目主题,科学设计项目活动,方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土壤,使之自由展现才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文庆,林玉莲.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策略研究 [J]. 高考, 2025, (06): 62-64.
[2]邓涵月.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 (04):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