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项目式学习案例
金海艳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七中学,安徽 阜阳,236200,
摘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的侧重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项目式学习逐渐步入一线教师的视野,并以其独特的实践性、主体性、探究性乃至跨学科性,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程中彰显出强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即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中的“探寻三国鼎立的奥秘”为案例,探寻有效的项目式学习组织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案例
初中历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育学生综合思维及核心素养的基本责任,也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而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依旧占据历史课堂的半壁江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仍司空见惯,既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抹杀了其主体思维,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观照下,项目式学生以其独有的主体性及探究性步入一线历史的视野,并为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综合素养开拓出了崭新空间。这一背景下,探究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项目式学习案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为有效地反哺教学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一、项目式学习案例——“探寻三国鼎立的奥秘”
(一)项目主题确定
三国鼎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具影响力的时期,蕴含丰富历史信息,潜藏着深刻历史哲理。鉴于此,聚焦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确定“探寻三国鼎立的奥秘”这一项目主题,力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使之在项目探究中全面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发展状况,得到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目标设定
精准阐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关键战役,清晰说明三国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统治者及统治区域;学会运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分析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认识三国鼎立时期虽战乱频繁,但也是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发展的态度,塑造其历史解释素养;感受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勇气,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枕,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项目活动开展
(1)分组与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 人,并依据学生兴趣与特长分配不同任务。如“关键战役探究组”负责深入研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三国政权剖析组”聚焦三国政权的建立、政治制度与统治策略;“三国文化探索组”则着重探寻三国时期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及文化交流现象。
(2)资料收集与整理:各小组借助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历史书籍、互联网上的权威历史网站以及相关历史纪录片等资源,收集与任务相关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甄别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引领学生通过对比权威历史典籍、参考不同学者研究观点等方式,去伪存真,确定最接近历史事实的信息。
(3)小组探究与讨论:各小组围绕收集的资料展开深度探究与热烈讨论。以“三国政权剖析组”为例,小组成员针对三国政权政治制度的优劣、统治者用人策略对政权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从曹魏政权的屯田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则从蜀汉政权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智慧探讨其对政权稳定的影响,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三国政权的理解。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制作成项目报告。
(四)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精彩的项目成果展示,老师负责全程引导、评价及反馈。如“关键战役探究组”各成员借助投影仪展示战役动态演示图,详细讲解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战术运用,还分享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有趣历史典故;“三国政权剖析组”则基于对政权对比表格和三国政权发展简史的讲解,清晰呈现三国政权的发展脉络与特点,在讲解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邀请其他小组同学一同分析三国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三国文化探索组” 则以展示手抄报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三国文化成就,甚至在现场朗诵了曹操的《观沧海》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片段,点燃了课堂活力。教师结合课堂观察、项目报告,同时辅以自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各小组的项目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发现问题,释疑解难等,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在项目学习中有所收获与提升。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项目式学习的效果与反思
从以上项目式学习案例来看,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改变了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被动吸纳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因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显著提升,各小组积极讨论、踊跃探讨,主动投身于“三国历史”中,学习兴趣大幅激发。且项目期间,各小组成员为完成任务,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学会沟通与合作,共同攻克难题,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强化,合作能力得以提升,且在对历史的验证、分析及解释中,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意识及历史解释素养均得到了显著发展。而从知识掌握层面来看,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脱离了教材内容的局限,使其获得了多渠道收集资料、深入探究的空间,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无形中得以构建,知识理解、记忆及应用效果大幅提升。然而在案例分析中,不难发现项目式学习仍存在耗时较长、资源依赖度高等突出问题,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出现了明显的项目进度延迟问题,且不少学生也陷入了资源获取渠道有限的窘境。因而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应更精细规划项目时间,制定详细项目进度表,明确各阶段任务与时间节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同时提前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平台与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合理筛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项目的全方位顺利、高效开展。
总结:项目式学习作为现阶段持续热门的教学模式之一,既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钥匙,又是锻炼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面对新课标的持续深入,能力与素养教育的号召更为强烈,历史教师唯有意识到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意义,加大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与应用,从中总结经验教学,方能探寻出一条最优的项目式学习道路,引领历史教学效率步入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晗笑.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4.
[2]沈冉.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