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初中美术非遗传承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吴贵萍

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第一中学初中部,湖北 襄阳,441800,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领域的根本任务,初中美术课程在此背景下也不可避免地承担起厚重的塑造学生文化自信、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鉴于此,本文即基于文化自信培养,探寻初中美术非遗传承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期助力学生在理解本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初中美术课程落实文化育人目标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美术;非遗传承;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也明确指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伦理精神,其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的建构。因而,在新时代及新课标的映照下,初中美术课程也理应肩负起厚植学生文化自信、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为培育出兼具理想、本领、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以美术教材为依据,深入挖掘非遗传承元素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载体。湘艺版美术教材经过2024的重新编排,对教学板块进行了重新梳理,且融入了更多的民间非遗元素,因而如何科学提炼其中的非遗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拓展、延伸,成为决定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应对教材框架及内容有全局性认知,意识到哪些单元可以作为非遗传承教学选材,哪些板块可与非遗文化接轨,使学生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非遗文化沁润,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做好铺垫。

例如,湘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第1课 走近非遗”,便是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及传承非遗文化的绝佳载体。教材中有不少于关于“非遗”的介绍,但要想深入挖掘其内涵,教师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技艺表层,而是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从“物质”“精神”的双重维度进行深入解码,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非遗的深层价值,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内心深处。物质层面,老师可为学生分析教材中苗族蜡染的蓝白纹样、土家族织锦的几何构图等视觉符号,提炼其造型元素(点、线、面)与形式原理(对称、重复),同时结合教材中“湘绣针法”的案例,引入湖湘文化中“一丝一缕见天地”的工艺哲学,将技艺传承与民族精神培育有机结合,重新诠释非遗文化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丰富非遗传承教学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新课标的主旋律,在新课标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双重推动下,信息技术广泛普及,信息数据实现了信息技术储存,网络资源实现了传播与共享,继而为美术课程中文化自信的塑造及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图像、视频媒介形式直观地展示非遗文化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其无与伦比的精神内核,有效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工具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意表达,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美术表达手法有机结合,让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在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3课 非遗‘潮’起来”中,本节课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传承路径,以“传统非遗的现代转化”为核心主题。具体教学中,首先借助纪录片、非遗传承人访谈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立体化展示非遗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困境,如潮州刺绣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转化,湘绣针法的现代工艺创新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基于VR设备模拟景德镇陶瓷拉坯过程,赋予学生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使之“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密性,感叹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强烈的文化自信。有了兴趣的激发,在引入数字绘画软件、3D建模工具以及“豆包”等AI技术,鼓励学生用AI生成“苗绣+赛博朋克”风格的服饰图案,或通过3D打印制作“榫卯结构”创意文具,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工具有机融合,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火花,真正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非遗传承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初中美术教学中,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的基本媒介,又是锻炼学生创造才能、动手能力、文化自信及文化传承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聚焦于课程主题,设计出富有实践意义的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接触非遗技艺的空间,使之在近距离的体验、接触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惊叹于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的形成。

如在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2课 传承非遗手艺”中,便是组织实践探究活动的绝佳契机。在讲解“传承非遗手艺”的基本内容后,设计一个简单的课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当地村庄、社区采访木版年画大师、剪纸艺人、陶艺师,并设计:“您学习这项技艺多久了?最初为什么想成为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您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如果让您对初中生说一句话,您会如何介绍这项非遗的魅力?”等采访问题,从手艺人口中直接获取有关非遗手艺的“内幕”,了解非遗手艺的诞生背景、独特魅力、传承现状。以趣味、多元的实践活动为驱动,学生得以在直观的体验中深化对非遗的认知与情感联结,受到广而深的文化滋养,其文化自信得以在无形中形成,非遗传承意识在在悄然之中树立。

结束语: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初中美术非遗传承教学模式构建,是新时代美术教育回应“文化强国”战略的积极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对时代的高速发展,非遗文化也面临着断层及失传的风险。初中美术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自觉承担起弘扬和传承非遗技艺的厚重使命,极大对现代工具的应用,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将非遗文化与美术课程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方能将非遗技艺及文化自信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应有之力。

参考文献:

[1] 韩晓凤. 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J]. 三角洲, 2024, (24): 224-226.

[2] 汤丹丹. 非遗文创设计在初中美术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4, (16): 117-119.

[3] 王莹莹.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析 [J]. 辽宁教育, 2024, (11):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