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伸缩缝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母亚利
省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榆中公路段 730100
摘要:现阶段我国桥梁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其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伸缩缝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既影响行车舒适性,还可能危及桥梁结构安全。基于此背景,本文深入探讨了桥梁伸缩缝常见病害的成因及其处治措施。分析了其在设计缺陷、施工质量和养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预防和治理方案。希望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控制伸缩缝病害的发展。
关键词:桥梁伸缩缝;成因分析;处治措施
引言:
桥梁伸缩缝是设置在桥梁上部结构端部的重要构件,其主要功能是适应桥梁在温度变化、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变形,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1]。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伸缩缝长期承受车辆荷载的反复冲击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破损、漏水等病害。大大降低了桥梁的使用性能,还会加速桥梁其他部位的损坏[2]。因此,深入研究伸缩缝病害的成因和处治措施,对提升桥梁工程质量有着较大的意义。
一、桥梁伸缩缝病害成因
(一)设计缺陷
伸缩缝设计规范执行不到位是导致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工程中,设计人员未充分考虑桥梁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实际交通负荷,导致伸缩缝型号选择不当。特别是在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剧烈的地区,未能合理预留伸缩量,使得桥梁在温度应力作用下产生不均匀变形,加速了伸缩缝的损坏。
(二)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严是引发病害的直接诱因。施工单位在伸缩缝安装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导致橡胶密封带安装不到位、预埋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等问题。此外,伸缩缝安装定位精度偏差、锚固区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钢板焊接质量不合格等施工缺陷,都会影响伸缩缝的整体性能。
(三)养护管理不当
日常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是病害产生的重要诱因。养护人员未能及时清理伸缩缝内的积水和杂物,导致钢结构锈蚀、橡胶构件老化加速。特别是在雨雪天气后,未能及时清除积水和除冰剂,使得伸缩缝金属构件长期处于潮湿和腐蚀性环境中,大大缩短了构件的使用寿命。再加上缺乏定期的防腐处理和橡胶构件更换,使得伸缩缝的防水性能逐渐下降。
二、桥梁伸缩缝病害处治措施
(一)更换损坏构件
在进行伸缩缝维修之前,首先需要对病害程度进行详细评估,通过目视检查和仪器测试,确定损坏构件的具体位置和损坏程度,为制定修复方案提供依据。评估内容应包括伸缩缝变形量、钢构件锈蚀程度、橡胶密封带老化状况以及混凝土破损情况等,必要时可采用超声波检测仪器对内部结构进行无损检测。
更换作业应在桥面交通量较小的时段进行,同时做好交通管制。首先使用切割机沿伸缩缝两侧切割混凝土,切割深度应达到钢筋保护层以下20mm,切割面要垂直平整。切割过程中需采用湿法作业,防止粉尘污染,并对周围构件采取保护措施。对于已经锈蚀的钢筋,应进行防锈处理或更换,新增钢筋搭接长度不小于35倍钢筋直径[3]。
拆除损坏构件后,需要对槽口进行彻底清理,确保无松动和破损。新构件安装前,应进行防腐处理,钢构件表面防腐层厚度不少于80μm,安装时应确保构件间隙符合设计要求,一般控制在15-25mm之间。安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新旧结构的衔接,采用环氧树脂胶泥做好防水处理,并在接缝处设置止水带。新安装的构件要进行荷载试验,确保其变形量和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在更换完成后的前期使用阶段,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灌缝处理
对于出现开裂和脱落的伸缩缝,需要进行专业的灌缝处理。首先应使用高压水枪清洗缝隙,确保表面无油污和灰尘,清洗压力应控制在15-20MPa之间。对于顽固污渍,可使用专用清洗剂进行处理,但必须确保清洗剂不会对结构材料产生腐蚀。清洗后需采用工业吸尘器和压缩空气彻底吹干缝隙,确保缝隙内无积水和杂物。
灌缝材料选用改性环氧树脂,其抗压强度应不低于60MPa,初凝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材料的粘度应根据缝隙宽度进行选择,一般选用中等粘度(3000-5000mPa·s)的材料。灌注时环境温度应控制在5-35℃之间,相对湿度不大于85%,以确保灌注质量。对于宽度大于3mm的裂缝,建议在灌注前填塞发泡棉条,以控制灌缝材料用量和提高灌注效果。
施工时应采用专用灌缝设备,灌注压力控制在0.3-0.5MPa之间,确保材料充分填充缝隙。灌注应从缝隙一端开始,匀速进行,避免产生气泡。对于较深的缝隙,应采用分段灌注的方式,每段灌注高度不超过50cm,待下层材料初凝后再进行上层灌注。灌注完成后,需要及时清理溢出物,并保持24小时内不受振动和水的影响。养护期间应采取防尘、防雨措施,确保灌缝材料在理想环境下固化。在完工后7天内,应对灌缝效果进行检查,确保无漏灌、脱空等质量问题。
(三)加固补强
针对伸缩缝锚固系统失效的情况,需要采取加固补强措施。首先应对原有锚固区混凝土进行凿除,露出钢筋,清理干净后涂刷界面剂,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凿除范围应超出损坏区域50cm以上,确保处理到完好的混凝土基底。对已经锈蚀的钢筋要进行喷砂除锈处理,对于锈蚀严重的钢筋需要切除并补焊新钢筋,焊接长度不小于40倍钢筋直径。
补强区域应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低于C50,掺入体积分数为1.5%的钢纤维,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混凝土应采用高性能减水剂,水灰比控制在0.35以下,坍落度控制在160-180mm。为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可在补强区域增设φ12@150mm的钢筋网片,并与原有钢筋可靠连接。浇筑时应采用分层振捣,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以内,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再冒气泡为准。
养护期间需要采取保温保湿措施,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混凝土浇筑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并在表面铺设湿麻袋,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要采取保温措施,可使用加热保温棚,确保混凝土温度不低于10℃。期间要避免机械振动和过早承载,确保结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开放交通。开放交通后的前三个月内,要每周进行一次检查,重点关注补强区域是否出现裂缝、变形等异常现象。同时,要建立长期监测制度,定期评估加固效果,确保补强措施的长期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桥梁伸缩缝病害成因和处治措施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对伸缩缝病害的认识,也为实际工程中的病害处理提供了技术指导。在日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更多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探索,加强新型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桥梁工程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谯峰.高速公路桥梁伸缩缝病害成因及维修处治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4,(06):133-135.
[2]崔凌秋,熊延华,张丽娟,杨俊.影响桥梁伸缩缝耐久性的关键因素分析及技术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13(15):152-155.
[3]黄维楚.浅析公路桥梁伸缩缝病害的成因及防治研究[J].石河子科技,2022,(0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