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优化策略分析
贾恒吉
身份证号码:410403199109265511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建筑业规模扩大但利润率仅 3%-5% 。施工阶段成本占项目总投资 60%-70% ,受材料价格波动、变更频繁等因素影响, 75% 项目存在 10%-15% 的成本超支问题,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理论上,本文构建 "事前 - 事中 - 事后" 闭环管理框架,完善建筑成本管理体系;实践中,提出可操作策略,如某写字楼项目应用后成本节约 8% ,净利润率提升至 15% ;社会价值方面,助力建筑业绿色转型,契合国家战略。国际上,美国融合 EVM 与 BIM 技术,日本通过精益施工提升 20% 资源利用率;国内多聚焦全周期管理框架,对技术与管理协同机制研究不足,本文将深入探讨。
二、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核心问题解析
2.1 管理体系结构性缺失
建筑工程成本管控是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作,但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常态化成本管控机制,普遍存在 “重决算、轻过程” 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导致成本核算仅停留在账目统计层面,缺乏对人工、材料等关键要素的动态追踪。在管理体系构建中,成本管控责任主体模糊不清,责权利机制失衡,使得成本管理工作与一线施工实际严重脱节。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在成本控制目标上缺乏协同,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激发全员参与成本管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 技术赋能不足
随着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BIM 技术已逐步推广应用,但在施工成本动态核算领域,仅有少数企业能够将其价值充分挖掘。多数企业仍依赖传统人工算量与纸质台账的工作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会导致成本信息反馈严重滞后,难以满足施工过程中实时管控的需求。此外,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在材料价格预测、风险预警等关键领域,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成本管控中的优势,限制了企业成本管控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2.3 资源配置低效
材料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存在 “采购 - 库存 - 使用” 全流程管控断点。在采购环节,企业缺乏战略集采规划,难以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面对主材价格波动时,抗风险能力较弱;库存阶段,仓储管理缺乏标准化流程,防潮、防火等防护措施不到位,造成不必要的损耗;使用阶段,限额领料制度执行不力,余料回收利用率低,导致材料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机械设备配置同样存在不合理现象,由于缺乏科学的设备调度与使用规划,设备闲置问题突出,不仅增加了设备租赁或折旧成本,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2.4 变更与风险管控薄弱
施工阶段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缺乏规范流程,“先施工后签证” 的不规范操作较为普遍。同时,企业对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调整等外部风险预判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市场环境变化时,难以保障项目成本可控。
三、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3.1 构建权责明晰的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 “企业 - 项目部 - 作业班组” 三级成本管控架构,实现分层级、精细化管理。企业层面负责制定成本控制基准与考核标准,为项目成本管理提供明确方向与规范;项目部设立专职成本工程师,专职负责项目成本的动态监控与管理;作业班组实行 “成本包干制”,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基层。同时引入 “成本绩效挂钩” 机制,以制度化激励提升全员成本控制积极性。此外,完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 “工序成本法” 替代传统 “分项工程核算”,通过对每个施工工序的成本数据进行精准统计与分析,实现成
本管控的精细化与透明化。
3.2 深化数字化技术融合应用
搭建基于 BIM 的成本动态管控平台,集成三维算量、进度模拟、成本核算等多项核心功能。施工前,借助 BIM 技术进行工程量精确计算,有效控制计算误差;施工过程中,实时更新材料消耗、人工投入等关键数据,当成本出现偏差时及时触发预警机制,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同时,积极对接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主材价格的实时监测与趋势预测,通过运用期货工具锁定钢材、混凝土等主材价格,有效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提升成本管控的前瞻性与主动性。
3.3 实施资源全流程精细化管控
在材料管控方面,采用 “集采 + JIT 供应” 模式。通过建立合格供应商库,对钢筋、水泥等主材实行战略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推行 “零库存” 管理模式,精确规划材料进场时间,有效控制仓储损耗。强化使用环节管控,构建 “限额领料 - 过程核销 - 余料回收” 闭环管理体系,根据BIM 算量结果科学制定材料消耗定额,并对超耗情况严格管理;同时,积极开展余料回收再利用工作,提高材料利用率。
机械设备管理采用 “租赁 + 共享” 优化配置策略。通过施工进度模拟合理确定设备使用计划,优化设备组合配置,降低设备租赁成本;建立区域设备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设备的周转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行 “技能匹配 + 弹性排班”,根据不同工序需求精准配置专业班组,优化人员结构,减少普工比例,从而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3.4 健全变更与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严格的变更签证三级审核制度,施工方提交变更申请后,依次由监理单位审核技术必要性、造价咨询机构核算成本影响,最后由业主方进行最终审批,确保变更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推行 “变更成本预警制”,对单次变更费用较高的情况启动专家论证程序,提高变更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建立材料价格数据库,运用科学方法预测价格走势,并制定相应的价格波动应对措施;针对政策调整、极端天气等各类风险,提前制定应急预案,预留合理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增强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单一要素管控思维,构建 “管理 - 技术 - 资源 - 风险” 四位一体的优化体系。通过建立权责明晰的组织机制解决 “谁来管” 的问题,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解决“怎么管” 的问题,通过全流程资源管控解决 “管什么” 的问题,通过风险防控机制解决 “如何应对波动” 的问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施工成本控制将向 “事前精准预测 - 事中智能调控 - 事后自动优化” 的智慧化方向发展,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毛绍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法 [J]. 工程与建设,2024, 38 (2): 494-496.
[2] 唐超,黄晓晓。建筑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策略与实践分析 [J]. 建筑与装饰,2024 (24): 70-72.
[3] 钟雨妙。动态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 (21): 118-120.
[4] 何哲。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12):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