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堂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
张鹏
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摘要: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政治经济学既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专业基础课,更是提升学生政治觉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但通过观察发现,高校在落实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和实效性。在此,文章就分析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提升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存在问题;实效性;优化措施
一、引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中,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着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它的有效开展不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从而全面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国情、认清经济现实、认同中国发展、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诸多疑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体备课会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备课会内容,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解疑释惑的实效性。
二、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政治经济学课堂上的常见问题
1 课程地位认知偏差
首先,课程设置不完善。通过观察,部分高校对该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除了经济学、政治学或法学等专业中设置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其他专业就取消了这一课程;还有一种情况则是院校并未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基础课程,而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这就说明了院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使得该课程处于边缘化地位,从而阻碍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其次,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但部分教师也没有真正重视该课程,仅仅是将其当成一项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遵循大纲要求、照本宣科传输理论知识,不主动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不主动钻研课程建设,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2 教学模式创新不够
首先,由于教师的重视不足,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及时对接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补充教材内容,使得学生接触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甚至滞后,与社会发展实际不符;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很少会将生活与教材联系起来,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理论知识,也不会真正运用所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关注的点多集中于“教学内容是否讲完了、各个知识点是否都涉及到了”,并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消化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疑问可以通过互动或讨论来解决等,这就说明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和学生发展。
(二)学生在政治经济学课堂上的常见问题
1 概念理解困难
政治经济学包含众多抽象概念,如商品二重性、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等。这些概念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相互关联,学生难以把握其本质和内在联系。例如,在理解商品二重性时,学生对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常常感到困惑,无法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商品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以及它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在学习剩余价值理论时,对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不能准确理解它们产生的条件和方式。
2 理论与现实脱节
学生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后,难以将其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比如,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各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贫富差距等,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理论,但当看到现实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动的新闻报道时,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理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三、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体备课会重点内容要点建议
(一)重建教学观念
首先,学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该课程的内涵及具有的价值、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意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从思想上真正去认可和重视政治经济学课程教育。其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本原则”,要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课程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学生需求的满足及全面发展”上,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平台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递、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教学观念端正了,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才会保持方向的正确性,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知识点,在发展思维的同时拓展了知识面、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教师从教学策略上做出调整和改变,要围绕所讲内容融入时代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真实案例、融入现实生活问题,让教材走进生活, 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现实经济问题紧密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去理解、感知、内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备课会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数字经济的出现等,探讨如何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剖析,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和分析方法。
结语
总之,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高校在开展该课程课堂教学时,要想提升其实效性,就要从各方面入手,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而通过深入研究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体备课会内容,针对教师及学生在政治经济学课堂上的常见各种问题,教师不仅要做出深入分析,也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解疑释惑的实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理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乾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N].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1):65-68.
[2]朱文蔚.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8(09):142-145.
[3]李茜池.民办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J].西部教育,2022(06):140-143.
[4]张梦琳.新时代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2024(05):133-135.
[5]李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高校中的教育指导作用[J].时代报告,2024(12):94-96.
作者简介:张鹏,1988年10月,汉族,籍贯:甘肃省天水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从事工作):思政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