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减负增效

作者

吴咏梅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文井镇清凉完小 676299

摘要:在2021年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对各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主要任务,构建寓教于乐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渐消除对数学的畏惧与抵触,为后续参与小学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减负增效

引言

在“双减”背景下,针对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减负与增效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的融合将促进数学教育的全面提升。减负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避免考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能够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增效侧重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让数学教育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1“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出台“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教师教学压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取消了传统的大班额教学模式,推动了小班化教学,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教学空间。其次,加强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双减”政策还鼓励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2“双减”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政策背景来看,“双减”政策的施行增加了学生的自由时间和活动时间,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学生的课外辅导和作业量。这一政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从学生背景来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最后,从教师背景来看,小学数学教师是实现“双减”政策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有些教师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和转变期。

3“双减”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减负增效的策略

3.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必然包含着许多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特别强调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的重要性。为了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响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加主动地深入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的质量才会进一步提升。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初步认识“厘米”。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充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并且能够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并且讲授了直尺测量的方法之后,可以设计游戏“随便量一量”:学生可以拿着直尺在教室里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这些物品没有局限,可以测量课本、课桌、黑板、橡皮、门框、地板的瓷砖,还可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长度,同学的身高、脚掌的长度等。教师创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室里“动”起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了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当然生活中的测量不仅仅局限在教室,在家庭作业安排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着直尺回家量一量家里的物品,电视机、茶几、餐桌等,并且做好记录,回到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马上应用起来,看似毫无规则且毫无秩序的游戏,实际上是对数学知识的巧妙应用。

3.2因材施教,推动课堂教学精准化发展

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唯有因材施教,才能兼顾每个学生,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精准化发展,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个性特征等将班级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要求C层次的学生能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概念,能基于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要求B层次的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辨别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能迅速辨别两个相似数学内容的不同点,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题过程中;要求A层次的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并能流畅地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其次,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或几个大组,组员由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围绕新课提出一个问题,为不同的组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角色分配方面,由C层次学生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B层次学生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思路,A层次学生在课堂上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任务的落实可以由三个层次的学生一同进行,也可以轮流进行。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育需要注重减负和增效理念的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减负增效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培养出更具有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宇,刘世娟,王艳秋.以双减为导向,通过“减负提质”轻减小学数学学习负担[J].空中美语,2020,(9):331-332.

[2]王毅.新课标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普童话,2018,(39):39-41.

[3]张冠忠.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教育,2019,(22):27-29.